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作为新生事物,进入美术课堂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能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的清晰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画面,能够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其凭借图文、声像等图文并茂的优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教师教学效率呢?下面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积极思维的高度“催化剂”。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信息技术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和电脑交互方式,而且教师可以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在这交互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信息技术教学的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主动爱学、乐学。如:我在讲《立体的音符——雕塑艺术》这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雕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难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见此情景,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在个别的细节上,如: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各组浮雕、马赛曲浮雕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证明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它的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利用这种优势,我们就改变以往单一的挂图、图片或音乐伴奏,能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木材的妙用》这一课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相关知识,讲解如何利用木材拼贴,制作工艺品,及工艺品的应用。然后把工艺品装饰的空间以图片形式播放出来,学生很快就产生制作木材拼贴作品的欲望,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同学们便自己开始动手制作自己的作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好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三、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创作力
信息技术为教学系统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图案设计课中,讲解节奏、统一、呼应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很难对这几个概念有本质的、具体的认识。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就把这几个概念解释清楚,比如讲到“节奏”这一概念,先放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的感觉,然后把生活具有“节奏”变化的图片用投影放大引导学生赏析、理解其中的变化。如:点的排列从大到小的动势;线从粗到细、从直到弯的变化过程;物体从动到静的变化等,分析物体的大小、黑白、轻重等关系,再把这些关系引申到图案设计中的节奏关系,人物从大到小、花朵的重叠等。这样,学生对“节奏”的概念从音乐到图案就有了感性认识,提高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并在观赏生动的形象立体画面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自然美、艺术美的熏陶,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
四、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课程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名画欣赏,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背景资料需要学生去欣赏、了解,而书上的一些图片和资料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一些分辨率较高的名画,把这些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中使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我在学习《形与色的交响——绘画艺术》中,课前通过应用互联网搜索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中使用,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形象、逼真的课堂环境,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下的美术教育模式将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自如的交流,并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它将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理想的认知工具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美术大观》2007年第9期《对多媒体技术下美术教学模式的思考》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