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上)  (5)

时间:2016-01-15 14: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朱剑 点击次数:

  2.“散”的直接原因与特色化发展的“治散”效果
  先看第一层面。现行的高校学报体制使得无论哪种高校都脱不了“一校一(综合性)刊”的模式“散”的特征必定如影随形。对此,高校学报界有痛切的感受,克服“散”的弱点成为共同的追求,更成为名刊工程的目标之一。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实现专业化转型,但受困于体制,只能另辟蹊径。教育部指出:“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刊物,可能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所谓“特色化发展”,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在夹缝中求生存;为此必须“舍得放弃”,通过放弃某些学科,而在另一些学科上投入更多的版面,辅之以必要的手段,主要是在选题上下工夫,强化这些学科栏目在刊物中的地位,通过选题的特色扩大在学界的影响。可见,通过特色化发展来弥补体制的缺陷“实在是急于走出同构困境的高校学报在专业化暂时行不通的情况下的唯一选择。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交织着希望与无奈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特色化道路视为由综合性向专业化转型的过渡通道,但同时也应看到,特色化并不能代替专业化。因为在特色化发展之路上,纵然再怎么“舍得”,放弃的只能是一小部分,这是其一;其二,那些得到相对强化的栏目,仍分属不同学科,很难形成刊物的整体特色,与专业期刊还是无法相比;其三,特色化往往通过栏目的地方特色或主办学校的学科特色来进行强化,如此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公共平台的功能,加剧了‘‘内向性”。故特色化用来治“散”,效果并不明显。
  再看第二个层面。与高校学报“千刊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却少而又少,“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也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同行即冤家”也许是对这一现象不错的解释,但是,当学报的整体陷入了困境乃至危机的时刻,携手共渡难关、重振雄风才是学报群体的理智选择。因此,特色化的另一层含义在于,通过选题的分工,不同的学报各有所重,既避免了撞车,又可互相支援,以期改变“千刊一面”,进而形成规模效应。不过问题却在于,合作需要平台,那么,该构建怎样的平台?在多大范围内以什么方式合作?平台又由谁来构建?没有合作平台,合作的愿望很难变成事实。名刊工程的推出,为名刊学报适时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已走过的六年建设之路上,名刊学报各种形式和层面上的合作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进展,如每年一次的主编论坛都集中讨论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部分学报在专栏制作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回归以学术为本的办刊宗旨,部分高校学报通过共同研讨,成功地实现了编排规范的改革,得到了学者的一致好评等等。但这些合作仍是有限的,最关键的是,名刊学报仍基本延续了过去那种各自为政的办刊方法,缺乏有效的手段将名刊工程建成一个能融会各刊分工合作的平台‘‘散”的痼疾也就难以祛除。
  3.名校之间的门户之见
  以选题为中心的特色化难以治“散”还因为在“散”的表象背后,另有深层的原因。入选名刊工程的大多是名校学报,名校背景赋予了这些学报特别的资源,良好的社会声誉、强大的科研实力、具有特色的学科建制、享誉学界的著名学者等等,使得这些以校名冠名的学报在众多的高校学报中出类拔萃。然而,当这些名校学报在与高校以外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竞争时,却为“名”所累,处于下风。原因十分简单,门户之见在名校之间筑起了看不见的壁垒。
  高校的门户之见由来已久,尽人皆知,毋庸多言;而其成因复杂,非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本文想强调的是,这种一时难以摆脱的门户之见,已成为名刊学报走向‘‘一流”的重大障碍,这也是置身于高校之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被高校普遍认可为权威期刊,而高校自办的期刊门庭冷落的重要原因。因此,即使我们下决心抛弃现有综合性学报建设新的专业期刊,这些新刊只要落在某一高校,受门户之见的影响,其权威地位仍难以建立。名刊建设六年来的特色化之路就是最好的证明:各刊的特色专栏虽办得有声有色,却仍无法抗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期刊。
  另一个可资证明的例子就是,一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名校早有在强势学科领域创办专业期刊的要求,却因受期刊体制的限制,无法申请到合法出版必需的刊号,不得已而采用“以书代刊”的方法,出版事实上是专业期刊的“学术集刊”。有学者曾在痛批学报的同时,对“学术集刊”寄予了厚望“这些数量有限、但质量上乘的学术集刊很可能代表了中国学术刊物的未来发展前景。”然而,遗憾的是,正是因为这些集刊无一不带有明显的主办学校的印记,至少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名校将其他学校的学术集刊列入本校“学术榜”的,更不用说列入“一流期刊”或“权威期刊”中了。
  如果说学术集刊还因为没有刊号无法进入期刊评价系统而难成一流期刊,那么,还可举出一例,就是具有刊号的高校期刊中,并非没有专业期刊,特别是一些名校办的专业期刊,但它们中绝大多数都难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比肩,这不能不说是高校的门户之见从中作祟。
  因此“散”的根源应该是这样的:一刊之“散”,在于拼盘式的内部结构;众刊之“散”,则在高校之间的门户之见。六年来,几乎每一次名刊工程主编论坛都在呼吁各校提高名刊学报在学术榜上的地位,结果却是越有名的学校越是置之不理,越是不看重他校学报,可见,门户之见在名校中尤其严重。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