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9 10:3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文斌,戴亮 点击次数:
摘要:在简述我国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思路,并通过具体实践验证了该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当前,职业化分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部门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发展趋势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总体实力都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质量保证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长期以来,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人才。但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的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科学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这在《教育部关于做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中已经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因此,培养和造就大批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立,是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举措。
2、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农林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优势。而对于非农高校,由于缺少农林相关学科的支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发展较为缓慢。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农业产业化转型时期,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而现有的农林院校又有限,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需求条件。这就为非农高校招收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创造了条件。另外,农林院校分布地区不均衡,部分地区没有农林院校,也导致农业推广专业硕士人才培养途径不足。而对于非农高校来说,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潜力,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具有重大作用。而且随着非农高校近来年的发展,专业设置越来越合理,越来越注重与社会需求的衔接。
因此,培养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对非农高校来说是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会,也使得非农高校招生单位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农高校农业推广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
3、非农高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合理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这种高层次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掌握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农业推广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业推广技术或农业推广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农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一方面,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地方高校强化“三农”社会服务提供新的契机和平台,也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实现复合型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可与地方政府、企业等联合,共同研究、开发项目,走“产、学、研”共同发展之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验中心等实践场所;引导研究生进行实习、调研和座谈,这是检验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的过程。同时,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最后再用研究结果去指导新一轮的实践,从而实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有机结合。
3.2合理调整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体系
我国受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农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因素的制约,与国外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相比,目前的课程体系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人文社科、轻科学技术等缺陷。为了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兼容性,做到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实现文理有机渗透;②不变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讲授,特别是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化、市场化运作的基本规律上多下功夫;③前瞻性,课程建设始终应是动态的,不仅要使课程及内容具有知识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使之面向市场、面向未来;④宽平台,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在一级或二级学科平台基础上,向交叉、相关学科延伸,构建宽广的知识平台。⑤改进教材,注重实践运用。在教材选用上,采用了国内外影响大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高质量教材。
3.3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填鸭”式课堂授课方式已不合时宜。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为探索型、创造型,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对该专业重大农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要积极采用课堂讨论、学术论坛等多种方式,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题组研究等教学手段,搞好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培养模式中还应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
3.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