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9 11:3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田伟,柳思维 点击次数:
2.技术效率损失函数与变量说明。影响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很多,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本文将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分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自然环境来看,主要考虑随机不可控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提供了农业生产的光、热、水等最基本的资源。具体包括,播种比例(BL)、水土流失比例(ZB)、水灾比例(SZ)、旱灾比例(HZ)、年均气温(PQ)、年均日照(PR)、年均降雨(PJ),气温、日照和降雨这些指标不易直接求得,而以省会城市的指标代替。
从生产环境来看,主要考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机械化水平,反映了各地区在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成果,主要考虑生产性投资(ST)、役畜比例(头/百户)、人均机械动力(LD)、水电比例(SB)、有效灌溉率(GL)、除涝比例(CL)等。人均动力是农机总动力与种植业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其值越大,机械化水平越高。水电比例是单位耕地上乡村办水电站发电能力,反应了农村小水电的建设情况。有效灌溉率和除涝比例反映了对农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对涝灾有效处理程度。
从社会环境来看,主要考虑财政、金融制度体系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用受教育年限(PE)、收入结构(SJ)、农业投入强度(TR)、人均农业贷款(RD)、城市化水平(CS)、产业化水平(CY)等指标表示。这些变量反映了经济、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可表示为:mit=δ0+δ1LGt+δ2ZLt+δ3SZt+δ4HZt+δ5PQt+δ6PRt+δ7PJt+δ8STt+δ9YXt+δ10LDt+δ11SBt+δ12GLt+δ13CLt+δ14PJt+δ15TRt+δ16RDt+δ17SJt+δ18CSt+δ19CYt
三、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软件Frontier4.1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三种投入变量的回归系数基本上能在10%、5%和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方程拟合性较好,能合理地解释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问题,单侧LR统计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方程的误差项有明显的复合结构。另外,复合扰动项中技术无效项所占的比例γ=0.872,且在1%显著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这说明,复合扰动项的变异主要来自于技术的非效率U,而只有12.8%来自于统计误差等外部影响,因此采用随机前沿技术比较合适。
(二)技术效率损失估计结果
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从自然环境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播种比例(LG)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生产规模和技术效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也说明地广人稀的西部地区农业效率还有提高的潜力。水土流失治理比例(ZB)为正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水土流失问题确实对农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水灾比例(SZ)为负且高度显著,说明洪涝发生以后,只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补救、处置得力,对生产效率并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对于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如年均日照时间(PR)系数为正,且比较显著,说明日照时间的延长,并不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玉米、水稻、大豆等短日照植物产量面积大大超过小麦、大麦、油菜等长日照植物,因此,对于具有不同日照特性的农作物,应适当调整其日照时间以符合其生长特性;年均降雨量(PJ)的系数小于零但显著性一般,说明适量的雨水对农业生产有益。
影响效率的生产环境因素除了人均机械动力(LD)显著性一般,其余都非常显著:生产性投资(ST)系数非常显著但数值较小,说明其对生产效率影响并不明显。役畜比例(YX)的系数高度显著,但是系数较小,说明役畜作为中国农业生产传统的动力来源,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在逐渐弱化。人均机械动力(LD)对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这说明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合理地提高现有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要减少盲目地投入和使用。水电比例(SB)、有效灌溉率(GL)和除涝比例(CL)这三项因素都为负且高度显著,说明提高农村小水电的发电能力、加强对易涝土地的治理、特别是提高耕地的灌溉水平,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从社会环境来看:教育年限(PE)的系数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在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并没有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可能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农产品加工等其他行业。农业投入强度(TR)的系数为正且高度显著,说明尽管部分地区政府财政预算中农业支出比例较大,但如果不合理有效地使用,并不能对农业效率产生积极影响,这还说明一味地增加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人均农业贷款(RD)高度显著但系数较小,说明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对农业生产有正面的影响,而且要不断加大这种扶持力度,特别是提高政策性贷款的比例和额度。城市化比例(CS)极其显著且数值较大,说明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占用了农村的耕地、水和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带来了工业经济产生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种变化对农业产生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产业化水平(CY)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以种植业的农产品作为生产对象,这可能源于农产品生长周期长、运输不便以及获利水平较低等不利条件。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增加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乡镇企业进行支持。
(三)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的矛盾最突出。通过对1998—2010年中国各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耕地面积进行地区差异的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省际农业生产效率的耕地利用情况。如图1所示,在横轴以300和700为界限可以将各省份投入耕地面积分为:低投入、中投入和高投入。在纵向上可以将效率值低于0.80的划分为低效率,0.8~0.9为中效率,0.9以上为高效率。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将全国30个省份分为9种类型,其中一些有代表意义的省份值得重点研究:(1)山东、四川和河南属于高效率、高投入类型,这与刘玉海(2011)的结论相似。这几个省份代表了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较高水平,这些地区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提高农产品产量来实现“高产型”农业。(2)内蒙古属于高投入但效率不高的省份,该区土地平整、土壤肥沃,在农业生产上大有潜力可挖,具有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可以大力发展“机械型农业”。(3)北京、上海和天津属于低投入、高效率的类型,这些地区消费能力强、城市化水平较高,但耕地资源有限,不能盲目地通过增加化肥、种子、农药等资源来发展农业,可以借鉴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经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精耕细作实现“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亦可利用本地市场消费能力强的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
第一类地区包括22个省份,这22个省份的13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953,明显高于全国30个省份0.919的平均水平,可以称之为“农业发达地区”,这类地区包括了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东部沿海的农业发达地区,说明这些省份已经掌握并推广了相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于这类地区已经接近或达到生产前沿,它们在农业产出实现较大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不大。其中,技术效率最高的是浙江(0.975),最低的是黑龙江(0.906)。
第二类地区包括6个省份,这6个省份都是传统的牧业大省,其13年平均技术效率为0.862,可以称之为“农业中等发达地区”,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实现农、林、牧、渔业的协调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它们在种植业的投入及产出相对较少,由于地广人稀,这些地区对现有生产技术还没有实现充分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存在更多困难,因此应该进一步发挥其内在的生产潜力。其中,技术效率最高的是青海(0.90),最低的是内蒙古(0.833)。
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甘肃两个省份,它们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715,大大低于第二类地区,称之为“农业欠发达地区”。这类地区在资源禀赋、农业生产条件、财政支农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跟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四、农业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