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08 10:5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罗雪峰,熊伟,杨灿芳 点击次数:
摘要: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实际,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从资源、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在三峡库区柑橘、生猪、沼气产业基础上建立的循环农业成功模式——“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2008~2009年累计在三峡库区的江津、长寿、开县等十余个沿江柑橘重点区县共计推广6700hm2,合计增收节支1.2亿元,解决了2万余劳动力就业,改善三峡水库水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等效果明显。最后,提出了促进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三峡库区;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橘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见,生态环境建设已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重庆直辖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先后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村清洁示范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二期工程等,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但非持续发展、高消耗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化肥过量施用和养殖粪污污染现象仍然存在,由此带来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积重难返,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三峡库区主要污染源,直接影响到库区整体环境质量,阻碍库区农业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
发展以“猪–沼–橘”为主的循环农业,是重庆三峡库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需要。
1、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1库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种、养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度高,影响了小康社会进程。城乡居民收入比正常年份为3.6∶1,城乡差距较大。未来一个时期,农民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保持农民人均年增收10%的势头压力较大。2008年重庆农村人均纯收入4126元,同比增长17.6%,增幅居西部第2位,但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相比差距较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优质率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缺少带动力强的新型产业主体,组织化程度总体较低。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规模偏小,“三品”认证(定)及其总产量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33.4%、19.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贸易在全国乃至西部地区仅处中下水平。
1.2库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业生产结构需调整
三峡库区是我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人口基数是我国同类地区的4倍,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后,库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库区农业生产结构也欠合理,2007年库区耕地面积19.267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048hm2,远低于我国和世界水平。耕地中水田、旱地面积分别为8.2716万hm2、10.9956万hm2。重庆市中低产田土地占耕地总面积80%左右,15°~25°坡耕地占32.5%,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人均工程用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0%。从耕作制度看,水田以二熟制为主,占56.1%;旱地以三熟制为主,占59.5%;耕地复种指数为275.8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52.6054万hm2,比上年增加21.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3421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2633万hm2。
1.3化肥流失形势严峻
2007年对三峡库区的万州、开县、云阳、忠县、长寿等19个区(县)150个乡镇化肥使用情况调查表明,库区共施用化肥(折纯量)16.6万t,比上年增加7.4%,其中氮肥11.1万t,磷肥4.3万t,钾肥1.2万t。每hm2耕地化肥施用量为1.0t,比上年增加22.3%。
库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0.39∶0.11,钾肥严重不足,重氮磷肥、轻钾肥的现象明显。库区化肥流失总量为1.38万t,其中,氮肥1.11万t,磷肥0.21万t,钾肥0.06万t。库区化肥施用量上升,化肥面源污染严重,且氮磷流失是主要水污染源之一。
1.4高毒农药使用仍然存在
2007年对三峡库区的万州、开县、云阳、忠县、长寿等19个区(县)150个乡镇农药使用情况调查表明,库区共使用农药(折纯量)654.12t,比上年减少0.2%;其中,有机磷294.07t,有机氮110.59t,菊酯类112.96t,除草剂63.14t,其他农药73.34t。与上年相比,有机磷和除草剂用量分别增加2.9%和4.1%,有机氮、菊酯类、其他农药分别减少6.7%、2.3%和2.1%。每hm2耕地农药用量为3.4kg,比上年下降2.0%。从农药使用情况看,有机磷农药用量最大且有上升趋势,其次是有机氮和菊酯类。库区农药流失总量为41.29t,比上年减少13.9%;其中,有机磷23.48t,有机氮5.51t,菊酯类5.62t,除草剂3.13t,其他农药3.54t。三峡库区农药使用量虽略有减少,但有机磷等高毒农药使用仍很普遍。
1.5畜禽粪尿成为污染主体
畜牧业在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畜牧业创造巨额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畜禽粪便污染。据相关统计,目前三峡库区仅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已达1814处,而大中型沼气工程仅250处,大量的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未得到资源化利用。据估算,三峡库区平均年末生猪存栏386.19万头,大牲畜(牛、骡、马、驴)35.49万头,羊76.61万只,家禽2162.46万羽。
年均产粪总量为1312.07万t,其中猪粪量最大,占总量的65.94%,其次是大牲畜(牛、骡、马、驴)粪量,占22.01%,羊粪占6.40%,家禽粪便占5.65%。
粪便作为有机肥的比例平均为69.73%,其中猪、大牲畜、羊、家禽的粪便利用率分别为78.15%、61.37%、38.95%、38.95%。由此计算出畜禽粪便直接排放进入水体的总量为397.12万t·a.1,占粪便总量的30.27%。其中猪、大牲畜、羊、家禽粪便直接排入水体的量分别为189.05万t·a.1、111.56万t·a.1、51.29万t·a.1、45.22万t·a.1。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的直接排放,加重了地表水和次级河流的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并通过丰富的一级、二级支流汇入长江、嘉陵江,成为三峡水库的主要污染负荷,严重威胁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2、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2.1资源优势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部,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幅员面积8.24万km2。重庆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是水稻土、黄壤、紫色土,土地总面积822.69万hm2,农用地面积694万hm2,其中农用耕地224.2万hm2,园地24.38万hm2,林地329.15万hm2,牧草地23.74万hm2。地表水资源量为545.85亿m3,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流经重庆地区的地境水为3863.86亿m3。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同季,日照少,多云雾,少霜雪,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年降雨量1000~1350mm,年平均日照1000~1400h,年平均相对湿度78.9%左右,长江河谷年平均气温16.6~18.6℃之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多在0℃以上,东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3.7~16.5℃之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5℃左右。立体的气候和丰富的水土资源优势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2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本课题组在农业循环模式中的资源减量投放和使用、废弃资源的环保处理、资源再循环使用等“瓶颈”技术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针对沼液有害重金属脱除工艺技术及化学沉渣分离难,管道施肥可能出现发酵爆管,沼渣、厌氧菌落群堵塞等技术瓶颈问题,通过对沼液有害重金属化学固定、化学淤泥旋转沉淀收集、渣液分离脱除技术研究,创造发明了“农用沼液重金属处理装置”(公布号:CN101215040)专利技术,实现了有害沼液的低成本无害化处理,保障了还田安全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研究发明的“沼液管道施肥装置”(公布号:CN101238770)专利技术,解决了沼液中的沼渣和菌落群沉积堵管道,沼液在密闭环境下发酵爆管等技术难题,实现了沼液低成本、便捷化安全还田和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与零排放。目前,这些专利技术已经在重庆开县、江津、长寿、涪陵等库区基地示范,成为三峡库区农业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的亮点。
2.3政策优势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