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0 11:5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义贵,张圆,李美珍 点击次数:
摘要:介绍了姜堰市设施农业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从而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以促进姜堰市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对策
设施农业是在人为可控环境保护设施下进行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等优点,正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强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姜堰市位于长江下游,年平均积温5750℃,年日照时数2050 h,无霜期220 天,兼有南北气候特征,设施农业一直是姜堰重要的高效种植方式,连续10多年保持了较高增长的速度,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设施农业的现状
1.1 设施面积不断扩大近几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姜堰市的设施农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08年底,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35 861 亩,是20 世纪80年代的132 倍。按栽培对象分,设施蔬菜20251亩,设施花卉苗木4 547 亩,设施食用菌1 273 亩,设施水果6 408 亩,设施中药材、桑蚕及其他3382亩。按设施结构分,竹架大棚6502 亩,钢架大棚4 830 亩,智能温室396 亩,日光温室143 亩,其他23 990 亩。
1.2 农业增效逐步显现近年来,姜堰市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投入、招商引资等有效途径,加强以建设设施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效益显著增加。据典型调查,设施栽培每亩每年纯收入达到5500多元,是粮食作物的6倍多。其中,设施蔬菜每亩每年纯收入6240元,比常规种植净增4000元;设施食用菌每亩每年纯收入11300元,比常规栽培净增4800元;设施花卉苗木则达到15500元,比常规栽培的净增6000多元。随着设施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效益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3规模设施稳步发展通过优化设施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科技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姜堰设施农业已初步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形成华港镇以设施蔬菜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娄庄、桥头镇以设施食用菌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姜堰、白米镇以设施花卉苗木为主体的生产基地,蒋垛、大伦镇以设施桑蚕为主体的生产基地,梁徐、开发区、沈高以设施水果为主体的生产基地。另外,溱潼镇在溱湖风景区附近建起了250亩智能温室大棚,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设施蔬菜产品。目前已投资3000万元,计划3年内再投资1亿元,建成1000亩的设施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底,规模设施相对连片50~100亩的面积有10520亩,100~200亩的面积有7380亩,200~500亩的面积6150亩,500~1000的面积3000亩,1000亩以上的有两处。
1.4产品市场初步形成设施农产品具有鲜嫩、反季节等特性,能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姜堰设施农业的产品,除保证本地市场供应外,还远销上海、南京等地,甚至出口,其中食用菌产量的一半销往东南亚国家,成为姜堰市出口创汇的重要有生力量。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投入不足,档次不高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设施生产基地不多,大部分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目前全市应用钢架大棚栽培面积仅占设施农业的13.5%,高科技的智能温室仅为396亩,占1.1%,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生产技术不过关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设施栽培农户对设施农业技术的认识是通过到外地取经、自学或农技部门短期培训,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专门培训,许多农户往往只是靠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上门指导和自己摸索,生产技术不熟练,从而导致生产效益不高,甚至失收。
2.3设施规模偏小,市场化水平低姜堰市设施农业虽有一定的规模,但与高产、高效要求相比仍表现不足,设施面积比例偏小,设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市设施农业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9%,生产规模偏小制约着规模效益的发挥;受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的限制,产业化程度不高,80%以上的产品在本地市场销售,在省内外、国内外没有形成知名度,制约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流通体系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设施农业产品大多是鲜嫩、时令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目前姜堰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与外地大市场衔接不紧,影响了产品批量外销。由于缺乏总体供求信息的引导,仅靠市场反馈难以预测产品的走势。同时,部分农户不注重市场调研,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产品出现过剩,不仅影响了经济效益,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3、对策与建议
3.1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通过调查研究,制定适合本地的政策,及时指导和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要求,全面制定设施农业的总体规划,并细化分阶段实施方案。对建设设施农业需土地流转的,政府部门要帮助协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制定宽松的土地流转方案;每年从财政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的奖励、扶持,对骨干户、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倾斜,培养一批有影响、有活力的设施农业示范户、企业;加强科研管理、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产业化体系建设,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
3.2夯实科技基础,提高管理水平针对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较低、规模偏小、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等问题,通过行之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研、生产、推广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技术资料等信息载体,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发动,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现场示范,解难答疑,深入村头和田头等形式,普及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农户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3.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生产型、销售型、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设施农业生产的基地、与广大农民关系紧密、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积极兴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服务型合作组织,促进设施农产品的转化,提高商品率。
3.4建立营销机制,扩大市场份额做好设施农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必须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稳定的营销机制,提供和创造适合设施农产品销售的各种环境条件。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设施农产品的功用,让消费者了解设施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的区别,在本地各大农产品市场建立宣传画廊,设立设施农产品销售专柜,提高本地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建立设施农产品的销售窗口,通过宣传、推销设施农产品,让设施农产品走出姜堰,走向省内外,不断提高市场销售力度,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