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安置管理机制探索
时间:2013-09-02 15:2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治瑾 点击次数:
宁夏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源,同心,盐池,红寺堡等9个国家扶贫重点线,以及沙波头区和中宁县的部份山区,土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人口的65%;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万,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这一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说。该地区的贫困落后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贫困程度深。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目前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2%,财政自给率仅为6.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5%,仍有贫困人口100余万人。二是生存条件极差。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干旱少雨,生态失衡,群众居住分散,公共服务成本高,农民生活付完中,还有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三是发展难度极大。该地区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而不稳,群众外出务工不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一、宁夏生态移民点现状
通过调研,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宁夏政府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思路,采取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务工安置、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的方式,搬迁定居到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的近水、沿路、靠城区域。政府为每户配备1座种养设施、1个就业岗位、6分庭院经济,人均5分特色产业的“1165”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青铜峡市制定了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1套房、1头奶牛、1个就业岗位、1次职业培训的“5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红寺堡区依托弘德慈善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了户均1座养殖暖棚、2亩设施农业、企业流转经营3亩土地、1个就业岗位的“123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金凤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座设施温棚、1个就业岗位的“3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惠农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亩地、1个就业岗位,稳定居住两年以后配送1头托管奶牛。
二、移民安置中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移民来自干旱缺水的银南地区,习惯了传统的农耕方式,突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加之文化程度较低,学习新的耕作方式和适应新的生活有困难。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移民的普遍的收入并没有与原来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移民的过程中购买房屋以及购置新的生活用品也花费了大量本不充裕的存款。
(一)缺乏资金在一些新的移民点由于缺乏资金,水,电设施以及道路建设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大多数把资金先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饮水设施,学校,诊所,和电信设施。正因为如此,政府没有大量的资金用于个人畜牧,种植的发展。由于他们需要收入,所以不断的对于畜牧和种植进行投入,但是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获得回报,这样就导致了新的贫困。同时移民从偏远地带搬离,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生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临近城市的移民点,没有大量的农田,生活物资不如原来可以自己生产,生活成本提高,在移民前期面临着二次贫穷的可能,根据图二不难看出,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距离越远,移民自己承担的费用也就越高。
(二)缺乏科学的决策规划移民规划应具有科学性,应该考虑充分,比如在沙尘暴频发地区,在迁移之前就应该种植人工林,让人工林达到减缓风力的时候再进行移民搬迁。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也是移民之前应该考虑的因素。移民的目的是为了使移民从中受益,走出贫困达到小康。然而,由于移民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为农牧民考虑,在移民过程中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元素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农牧区生态移民涉及许多的社会问题和法律,例如宪法,民法通则,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基层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律等。这种现象会引起法律法规与行政命令的冲突,导致一些行政措施与法律冲突或者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制,这需要各级领导以及规划和实施部门的足够重视。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