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08 14: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毛信意 点击次数:
提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社会民生,历来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之一。如何在“史上最难就业年”里做出不一样的报道?《东南商报》推出一组《海归学子求职记》系列报道,在大学生就业报道的创新上做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东南商报就业报道创新
报道主体与体裁创新
今年5月24日,《东南商报》用1个通版(2个整版)、头版头条标题导读的形式,推出《“海归”儿子求职路上跌跌撞撞妈妈心情忐忑如坐过山车;商报记者晒出(“海归”儿子求职记),分享找工作的酸甜苦辣》的特稿。紧接着,又连续刊发了7篇“海归学子求职记”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并受到同城媒体的高度赞赏,这组报道的创新点在哪里?
一、报道主体上有新的突破。以往记者只是作为采访者的身份出现,即使记者做现场体验式报道,也只是在体验一种生活,报道的主体是别人;而这组稿件在第一篇的主打稿件中,记者身份是一位求职学子的“妈妈”,是以报道当事人的身份出现的,不再是记者体验式的报道,而是实实在在地对儿子的求职过程作写真记录,读起来更真实可信,更亲切,这也是报道最能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记者妈妈和海归儿子——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让这组报道具备了不可复制性。
二、报道体裁上有创新。第一篇主打稿件是记者从自己写的21篇、上万字的日记中,精选出18篇日记、删减至6000多字而来的。日记写作的时间是从1月31日开始,持续到5月2日结束。
在各类报道体裁中,记者以个人日记体的形式,围绕特定报道主题,写自己的事、家人的事,极为罕见。在大学生就业报道中,像《东南商报》那样把记者妈妈写的原生态的儿子求职日记,公开作报道,更是前所未有。
在这一主打报道中,18篇朴实无华的原生态日记,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深刻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和主人公母子俩屡败屡战的精神,引人入胜,给人启发。
精选案例精心策划
一、精选案例,让典型报道引路。美国高校本科毕业,成绩优秀、英语流利的小伙,要找的工作也只是一个外贸员的岗位。在人们想象中,在外贸经济相当发达的宁波,他找工作应该不会很困难。
然而,事实上他的求职过程充满曲折。因此,紧扣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这样一个热门话题,报社在这组报道的第一篇里,就把他当作主角,记者妈妈作为配角,形成了以儿子求职遭遇为主线,妈妈纠结期盼的心理变化为辅线的跌宕起伏的求职故事,从而打响了这组报道的第一炮。
二、精心策划。围绕大学生就业而策划的这组系列报道,共有8篇。第2篇报道写的内容是“海归本科生求职如此困难,那么,宁波7所普通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记者调查的结果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宁波高校总体签约速度明显放缓。找工作难,令许多高校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忧心忡忡。”这样一来,第2篇报道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面依次为《招来10个人往往留不下1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大倒苦水:毕业生给我们的机会太少!》《还没毕业就找到了工作,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参考》《绕开“求职”大军,宁职院一学生创业成功,自创“饭碗”还给人“饭碗”》《最后一场校园招聘会昨举行,有人挤“末班车”有人提前“抢”工作;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
7篇后续报道虽然都有不同的创作角度,但在写作手法上,都注意与第一篇主打稿件相呼应。继续精选典型个案,精心创作,避免空洞说教。
创新需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束缚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