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27 13:2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脘痛的疗效。方法用黄芪建中汤加味对32例胃脘痛治疗。结果痊愈1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确切。
关键词:胃脘痛;黄芪建中汤;中医疗法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疾病,笔者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32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约34~66岁,病程5~10年,经胃镜检查排除胃癌之诊断。主要表现:胃脘隐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进食痛缓,泛吐清水,神疲,纳差,腹胀,手足不温,大便溏,舌暗淡或舌淡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
1.2方法黄芪建中汤基本方药:黄芪20g,白芍40g,高良姜20g,大枣20g,炙甘草15g,桂枝20g,党参15g水煎分早晚口服,1剂/d,服7剂为1疗程。随症加减,伴胃阴不足者加石斛20g;伴泛酸加乌贼骨15g煅瓦楞20g;挟食滞加炒麦芽20g鸡内金20g;伴气机不畅加柴胡15g香附15g;伴淤血阻滞加丹参15g;伴泛吐清水20g,陈皮15g。
2结果
治疗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15例基本治愈(胃脘疼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以上无复发);15例好转(胃脘疼痛明显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其他伴随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无效(胃脘疼痛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93.7%。
3典型病例
3.1王某,女,43岁,2011年11月10日就诊,胃脘痛反复发作7年余,曾口服西药奥美拉唑胶囊、雷尼替丁胶囊等,来诊:胃脘隐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进食痛缓,泛吐清水,神疲,纳差,腹胀,手足不温,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健脾,于上方加炒麦芽20g,服7剂后,疼痛明显缓解,于2011年11月18日复诊,于上方加柴胡15g、香附15g,继服14剂,无明显疼痛,随访半年无复发。
3.2段某男50岁,干部2008年12月就诊,患者有胃痛病史10年余,每年受凉饥饿而诱发,其痛喜温喜按,进食痛缓,两年前因食硬物胃痛发作,伴有呕吐清水,带少量血丝,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5d前因食凉物引起胃痛发作,恶心呕吐不欲食,心慌气短,头晕,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前来诊治,查体患者体廋,面色微黄,腹软胃脘不压痛明显,四肢微凉。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中健脾,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上方加陈皮15g元胡15g茯苓20g服六剂呕吐止胃痛减轻,能进少量饮食,自感困觉乏力,动则心悸,于上方党参30g治疗,7剂后痛止精神好转而愈。
4体会
胃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本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特点,临床以脾胃虚寒为常见证型,从临床表现看,病位虽在胃,但与脾的关系密切,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同承担人体消化转输津液的作用,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病理上常脾胃同病。若饮食不节,过食寒凉辛辣或过度思虑劳倦,使胃气受损,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脾伤则阳气虚,阳气虚则生内寒,中焦虚寒致胃失温养而作痛[1],笔者遵《内经》"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的治则,临床以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里虚的程度比小建中汤更甚,所以宗"虚者补之,劳者温之"之旨,加甘温益气升阳之黄芪,增强益气建中之力,使阳生阴长,诸虚不足者得益,里急而除。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该方具有温中健脾,和里止痛之功效,方中黄芪甘温,气厚于味,温养生发中气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良好的活血功能,能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黏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红细胞压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明显降低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2]。黄芪有"护胃"作用,能降低胃液与胃酸的分泌量;有抗菌、消炎、镇痛及增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3]。小建中汤用甘草、大枣、饴糖建中而缓急,姜桂之辛以通洋=阳调理,白芍之酸以收敛和营卫,目的在于建立中气,使中气得以回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得以协调则病消,现代医学实验证明:黄芪和甘草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愈合的作用;桂枝对肠胃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而增强消化功能,并缓解胃肠道挛急性疼痛;白芍有调节胃肠道蠕动,缓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在运用本方时注意:①黄芪为炙的为宜,因善走中焦,②如患者胸闷纳呆血虚症状出现,则去黄芪加当归、阿胶(当归建中汤),养血活血,③如大便隐血阳性去桂枝加化淤止血之品,以免辛温动阳动血,④小建中汤的姜为高良姜交妥,因高良姜止痛力佳,⑤伴泛酸可加泛酸加乌贼骨15g煅瓦楞20g,⑥寒盛加干姜、附子,挟热邪加黄连、栀子。总之在具体运用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灵活加减,用药则疗效显著。
笔者治疗的同时,注意养生与调护,此为预防脾胃病和根治脾胃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18.
[3]颜正华.中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7-879.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