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接种疫苗的选择
时间:2013-12-16 10:4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辉 点击次数:
【摘要】人与周围环境在不断的相互作用进程中,获得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的功能。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方式疫苗是免疫预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工具。疫苗的选择则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地区分布、年龄分布、免疫学特点来确定。
【关键词】抗感染免疫反应;疫苗选择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60-01
人与周围环境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一系列防御、适应和代偿的功能。当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时,病原体即被消灭或排除,不致危害人体。在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病原体在人体内就能生长、繁殖和适应,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在目前许多疾病无特效药治疗的情况下,如何提升人体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人体抗感染免疫反应
在疾病的传染过程中,病原体在损害人体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的同时,促使人体主动积极的发挥种种对抗性的反应,破坏和排泄病原体毒性产物,直至消灭之,即为抗感染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从有感染性转变为不感受性,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一生下来就具有的是非特异性免疫。人类患某种传染病痊愈后,常可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这种有针对性的免疫能力称为特异性免疫。其特异性主要决定于刺激人体的特异物质,即抗原。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也可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1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1.1.1免疫系统的形成:骨髓干细胞产生淋巴样细胞,后转化为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T细胞产生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各种淋巴因子,B细胞产生与体液免疫有关的抗体。
1.1.2免疫反应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抗原第一次进入人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进行消化,并被降解,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是巨噬细胞将降解过的抗原分别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进行繁殖,成为免疫反应细胞的阶段。大量的T细胞和B细胞除了能同再进入人体的相应抗原起反应外,尚有一部分T细胞和B细胞转化为"记忆细胞",使人体能在首次抗原刺激消失长达数年后,仍能同再次进入人体的同一抗原起免疫反应的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为:T细胞经过分化增殖最终转化成淋巴母细胞,浆母细胞则由B细胞转化而成。浆母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群,合成和分泌各类的免疫球蛋白,通称抗体,构成体液免疫。
综上所述:特异性免疫是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组成,它们之间起协同作用,并受神经、内分泌、年龄、营养、药物、体质、遗传等因素的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还能促进与增强特异性免疫的形成,在保护人体对抗各种病原生物的感染的整个免疫反应中又互相配合,相辅相成,达到抗感染的效果。
2大学生疫苗接种选择
学校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是人群相对密度的地方,也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针对大学生年龄及集体生活等特点,选择性的进行预防接种非常必要,以下就高校重点防治的传染性疾病其流行与临床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2.1、流行性出血热
2.1.1流行特点: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播是多宿主的,包括鼠、兔、狗、猪、牛、羊、鸡、鼬等,但主要是鼠类。可由虫媒传播(带病毒的螨类)、呼吸道、消化道及经由破损的皮肤与伤口直接接触传播。四季均能发病,但有两个流行高峰,既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流行性出血热易产生爆发性流行,我国广泛流行此病,我省属高发病区域。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在各级院校学生中的发病呈现明显增高趋势。据疫情报告,发病的职业构成中,学生仅次于农民居第二位。因此,学生已成为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高危人群,也是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重点保护人群。
2.1.2临床特点: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低血压休克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心、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该病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危害极大。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预防该病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其中双价疫苗是既能预防野鼠型出血热,又能预防家鼠型出血热的疫苗。疫苗接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0%以上。
2.2乙型肝炎
2.2.1流行特点: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液和体液传播,如母婴垂直传播、性传播及使用不洁医疗器械引起的医源性传播等。据估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肝病毒,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为57.6%,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即我国曾感染过乙肝病毒人群高达6.9亿,其中长期携带乙肝表面抗原达1.2亿人,居世界发病首位。乙肝病毒是我们国家主要流行型的病毒性肝炎,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壮年。目前我国约2000万人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每年约28万例死于与乙肝相关的肝病,50%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更是每年高达1000亿元,但疗效不佳,乙肝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被WHO列为要加强控制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
2.2.2临床特点:乙型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肝脏肿大、肝区痛等。可演变为慢性感染,易转变为肝硬化及肝癌,目前尚无治愈药物。科学实践证明,开展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乙肝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慢性感染及其后遗症,将减少能使疾病传播的传染源人群。
2.3甲型肝炎
2.3.1流行特点: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是感染甲型肝炎的主要原因,也可以通过血制品注射等途径感染。甲型肝炎遍布世界,它的流行发病率与地区居民的居住密度、生活水平及环境卫生有关。我国是甲肝的高流行区,它高发于秋冬季节。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甲肝的总流行率达到了80.9%。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人口流动性增加,成为甲肝传播的重要危险因素。大城市隐性感染减少源于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多数人没有抗体成为甲肝易感者,一旦病毒传入,很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发生于1988年上海的甲肝暴发流行,就造成了30万人同时患病,危害极大。
2.3.2临床特点:典型的甲肝临床过程分为潜伏期、前驱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潜伏期(14-45天)末可呈短期带毒状态,厌食、厌油、恶心、巩膜黄染、茶色尿、乏力、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被感染者的年龄往往决定了疾病的轻重程度。幼儿经常没有黄疸期;青少年和成人常有明显的黄疸期。大量隐性感染者由于可排出病毒虽不发生临床症状,但仍在不知不觉地传播疾病。甲型肝炎目前无特效疗法,但一般不形成慢性,卧床休息是治疗的最主要措施。急性期需住院或在家中隔离,隔离期自发病日算起最少30天。甲肝疫苗预防效果好,使用安全,是预防甲肝最有效的措施。
2.4麻疹与风疹
麻疹与风疹均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主要是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流行于冬春二季,其他季节也有散发。未患过麻疹又未接受过麻疹疫苗预防的人,一旦接触麻疹病人后约90%以上发病。由于接种麻疹疫苗后4-6年后在一部分接种者体内抗体会减弱或消失,故自麻疹疫苗接种以来,发病年龄有向较大年龄组推移的现象。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学生则属易感人群,因此对学生来讲实施麻疹预防接种很有必要。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在我省各地每年都有发生和流行,据调查,我省育龄期妇女和儿童风疹抗体均处于较低水平,感染风疹的几率较大。妊娠早期的妇女如果感染了风疹病毒,则有可能造成新生儿出现智力发育不全、失明和心脏畸形等先天性风疹综合征,以及发育迟缓、间质性肺感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脾肿大等非畸形表现。成人及年长儿童可出现关节受累及紫癜,所以对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进行风疹疫苗的接种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传染病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在人群中发生,形成一个群体现象,甚至危害到下一代的健康。传染病防治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多个层面。其中,保护易感人群可以从非特异措施和特异性措施两方面并进。在特异性措施方面采用人工免疫法,既免疫预防。实践证明,疫苗是免疫预防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疫苗的选择则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地区分布、年龄分布、免疫学特点来确定。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