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0 09: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3组,即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B组(针刺)、C组(补阳还五汤),观察3组患者在经过各自组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的A组患者在疗效优于其他2组,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疗效明确,针药双轨治疗可相辅相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好转,可提升临床疗效,值得加大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针刺;气虚血瘀型中风病
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其病因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而气虚血瘀是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辨证理论认为,气虚会导致肌体不能正常运血,气血不通则会使得导致脉络瘀阻[1],进而对患者的预后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临床中风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是危害中老年患者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为了观察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升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笔者对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病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与分析,收获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9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A、B、C3组,平均每组30例。其中,A组有女8例,男2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3.6±8.7)岁;病程为1~4个月,平均病程(2.1±0.2)个月;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塞27例;B组有女10例,男20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2.7±9.1)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2.3±0.4)个月;其中脑出血4例,脑梗塞26例;C组有女9例,男21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54.8±8.2)岁;病程2~5个月,平均病程(2.2±0.3)个月;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塞28例。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经病理诊断为气虚血瘀型中风,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关于中风病的诊断标准[2]。
1.2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临床神经内科治疗,甘露醇脱水脱水以弱化患者的颅内压,通过硝苯吡酯控制血压进行控制,使患者脑细胞尽量活化。A组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B组采用针刺治疗;C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具体如下:
1.2.1针刺针对上肢瘫痪中风病,取患者椎间穴,实施浅刺,具体可以自第四颈椎逐渐向下,刺5针,进针8mm。主穴为椎间穴交替,以肩髃穴、曲池穴、少海穴、合谷穴为配穴。针对下肢瘫痪中风病,取患者腰椎前5节夹脊穴,进针8mm,取腰椎穴,自命门穴逐渐向下刺6针,进针8mm。以环跳穴、足三里穴、昆仑穴、委中穴、悬钟穴、三阴交穴、申脉穴围刺配穴。所有针刺穴位患者取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每次30min,7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2d再进行下1疗程,共2疗程。
1.2.2补阳还五汤选当归10g,赤芍15g,地龙15g,黄芪70g,桃仁15g,红花10g。痰阻则加半夏15g,胆南星15g;肢体痛感强烈加鸡血藤10g,拘急加全蝎5g。上述药物均水煎口服,每日1剂,疗程同上。
1.3疗效判定参照《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并按文献标准拟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3]:治疗后/治疗前×100%。患者积分≥95%,可判定为治愈;患者积分≥70%,可判定为显效;患者积分≥30<70%,可判定为有效;患者积分<30%,可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9.0,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χ2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
2治疗结果见表1。
3讨论
气虚血瘀是中风病的主要致病机理之一,中医辨证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患者由于气虚而致使无法运血,气运行不畅因而血不荣,导致人体脉络瘀阻。患者瘀阻时间太长,则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损耗气血,以致于患者气虚血瘀,最终恶性循环。临床中医研究实践表明,补气活血可非常有效地遏制恶性循环。本病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可补脾胃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祛瘀通络,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因臂丛神经是供应上肢的神经丛,自4个颈神经根和第1胸神经根组成而言,上述神经根自椎间孔走出,抵达斜角肌间隙集合于锁骨上窝内,臂丛神经发出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等。因而治疗患者上肢瘫痪时,应按照其臂丛神经走向及组成选穴,自第4颈椎始逐渐向下取穴,以刺激臂丛神经。骶丛神经位于骶骨位置,自腰丛神经穿过坐骨大孔,和腰4神经前根的纤维和腰丛相连。治疗患者在下肢瘫痪时,按照骶丛神经的具体情况,可选腰椎5节主穴,并且按照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选配穴,治半身不遂。解溪穴位于患者拇长伸肌和趾长间,针刺治疗下肢痿痹、足下垂[4]。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均有其各自的治疗侧重点,针刺主要以刺激作为主要方式,利用对经络的刺激并以此来调动患者肌体的积极因素,最终完成疾病的良性转归[5]。药物治疗主要以物质方式直接进入患者,以此来影响患者机体内环境,达到直接或间接的药物调节效果。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可兼并两者治疗的长处,且临床疗效稳定。可以明确的是,针药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并非只是1+1的治疗相加,更多的是彼此补充,彼此影响。针刺治疗可以强化药物的有效利用,而中药则能延长的针刺效应,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作为一种综合的中医治疗手段,其功能发挥了其他单一的治法无法协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升.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13(21):88.
[2]蔡粉桃.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34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2012,11(1):19-20.
[3]蔡新伦.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4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8(5):16-17.
[4]徐晓今,黎凯,王幼奇.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2(8):138-140.
[5]罗娇,潘艺东.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24(11):113-114.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