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24 13:5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蒋秀娟等 点击次数:
中药煎药机自身的局限性
中药煎药机自20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至今仅20余年,虽然在使用过程中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而更新换代,但是因机器设计局限、设备昂贵等因素,仍然存在一些影响到煎药质量的局限性。对北京市18家医院(其中包括三甲医院13家、三乙医院1家、二甲医院4家) 、3个药品经营公司及其下属的9家连锁店中药煎药机使用情况进行的调查中,煎药机存在的问题包括:无浓缩装置或浓缩装置浓缩效率低,多余的药液只能弃去;特殊药物处理难;芳香药材如高良姜煎煮后气味与传统煎药差异大;设备清洗不方便,只能以后方药的煎液冲洗管路中残存的前方药液从而引起浪费;缺少配套设施,如挤压、搅拌、冷却装置等 [16] 。这些调查结果给厂家的设备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药代煎的贮存
随着煎药机的不断更新,先进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使中药煎出液质量更稳定,保质期更长。如多数包装机具有粗滤和精滤双重过滤,有些还具有杀菌消毒装置。真空无菌包装的药液常温下保质期可达30 d,并且密封包装有利于将药液放入冰箱中贮存。
中药代煎的服用方法
临床服用代煎药液时,多数患者将袋装药液冷藏后泡温服用。但是曾有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服用这种冷藏后泡温(从4 ℃泡温到约40 ℃)的袋装中药出现腹中冷痛、喜温、肠鸣、腹泻及喜热饮惧冷饮等。而将同样的冷藏汤剂从4 ℃加温到约90~100 ℃,再自然冷却到40 ℃后给患者服用则不会出现凉泻反应。因此,研究者认为,对于部分患者,尤其是脾胃阳虚的患者,要将汤剂重新加热到沸腾或者近100 ℃再冷却到40 ℃左右温服[17]。这也提示临床医师及药师对于代煎中药的服用方法应仔细交代。
中药代煎有关的法规及监管状况
从20世纪60年代医院中药房使用砂锅代煎,到如今基本更换为各式煎药机代煎,中药代煎业务发展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历程。但是一直未有相关法规对此进行规范。直到2009年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实施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该规范对医疗机构煎药室的设置、人员资质、煎药设备、煎药流程、药品包装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但是该规范针对的主体是医院煎药室,未明确监管部门和责任,对于中药饮片零售药店的代煎业务的约束也有些模糊。并且其中有些条款在中药代煎实际工作中的适用性也引来一些争议。比如该规范第十九条中要求:中药应当在常压状态下煎煮,而且煎煮温度一般不超过100 ℃ 。也就是说不能用带压力的煎药机,医院必须换掉原有的煎药机,用不带压力的煎药机煎药[18]。 这对于煎药的效率和成本造成了困扰,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随着代煎业务的不断扩大,目前有相当多的医院将中药代煎业务委托外包,对这些外包单位的资质认定、业务监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有医院根据实际经验,将受托代煎中药单位的资质要求、全程监控和突击检查相结合,随访医患人员对煎药质量的评价,用查看药渣等方式抽检煎药过程、对有关操作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这些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为医院对外包煎药模式的监控提供了参考经验[19]。而潘菊香等[3]则提出了探索第三方集中监管外包煎药模式的思路,拟成立由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上海中药行业协会同时认定的第三方作为医院外包煎药集中监管单位。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统一监管本区域内各外包协作单位,统一外包煎药的质控标准,这种集中监管模式便于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讨论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药房考虑到卫生、工作效率等因素,用煎药机进行中药代煎业务已经渐成趋势,而传统的煎煮方法历经千年沿用至今,亦必然有其可取之处。针对两者的对比研究,多数停留在指标成分测定等理化手段研究阶段,药理研究亦有所涉及,但是至于两者孰优孰劣尚难有定论。笔者认为,临床疗效应该是判定的最重要标准。但是,囿于中药临床试验经费、病例入选、疗效标准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目前尚无有规模的临床研究对煎药方法进行比较,多数临床研究病例较少,难以形成可靠结论。因此,针对两种煎药方式,探讨更适合的研究方法,仍然是现在中医临床药师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周正阳. 128例中药汤剂服用患者煎药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20): 54-55.
杨洁, 刘萍, 马凤彩. 我院患者自行煎煮中药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 5(4): 23-24.
潘菊香, 陈丽华. 探索第三方集中监管中药外包煎药模式[J]. 上海医药, 2012, 33(17): 31-32.
刘倩, 张冰, 林志健, 等. 对北京市中药饮片零售药店经营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 中国药房, 2013, 24(47): 4509-4512.
饶春梅, 王硕仁. 煎药机与砂锅煎煮感冒清热方及乐脉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
金仁达. 中药煎药机对中药成分溶出的研究[J]. 基层中药杂志, 1999, 13(2): 41-43.
安小梅, 谈静, 宋英. 补益类代表方生脉饮煎煮方法的研究[J]. 中国药房, 2012, 23(35): 3300-3302.
虞巧英, 邢加慧. 机煎双黄连汤与传统方法煎煮双黄连汤的成品质量对比[J]. 海峡药学, 2011, 23(4):56-57.
唐进法, 李学林. 中药煎药机对饮片中挥发性成分煎出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13): 89-92.
龚慕辛, 薛然, 聂波, 等. 不同煎药方法对感冒清热汤剂质量的影响[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 20(1): 44-46.
范蕾, 余华丽, 陈芬芳. 中药汤剂代煎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药师, 2012, 15(9): 1360-1362.
慈慧. 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方法的比较及分析[J]. 中国药事, 2011, 25(2): 155-157.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