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意义类”主观试题经常出现。“意义”“重要意义”“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等词屡见于各地高考试题中。而基本上所有的具体设问不可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从多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归纳、整理、提升。但最后的效果依然不佳,得分不理想,让很多考生不胜其烦。
【例题】(2009山东文综28题,有改动。)
材料一: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加深,我国财税政策进行了适时调整,释放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强烈信号,并逐步形成“结构性减税”的基调。
材料二:表: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税收政策调整情况。
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阐明表中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为确保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我国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本题正是以此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相关税收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的理解把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准“意义”的主体和客体,所谓主体一般是指某一“事件”或某一“做法”,从设问看本题的主体应为“税收政策的调整”(即表中三种具体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客体是指受影响的对象,即对“谁”或“什么”带来了影响。从设问来看,本题的客体应为“经济发展”,结合材料二,具体应为“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结构调整”。明确主体、客体后,再分别具体说明三种税收政策的调整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会带来什么积极影响即可。
参考答案:1.提高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下调个人住房交易税,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鼓励住房交易,扩大消费需求;3.增值税全面转型,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更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扩大投资需求;4.税收政策的调整,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方法启示】“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题意,审清设问。找出“意义”的主体和客体,避免泛泛而谈,甚至答非所问。例如,问“利率上调对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作用”,那么,该题“意义”的主体就是“利率上调”,而客体则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不假思索,不辨主体、客体,大说特说利率上调对居民、对国家等的作用则是文不对题,得分自然少得可怜。
2.若设问中客体不加限定,则要从多角度加以思考。找全客体即所有因该“做法”或“事件”而受到影响的对象,全都要罗列出来,例如,问“大学生创业有何积极意义”,其客体应该包括大学生自己,他人及社会。
3.经济生活“意义类”有时可沿着这样一条思路进行思考。即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和资源配置方面(经济的基本问题)作为一个整体。若设问涉及其中一环则可考虑它对其他环节和方面的积极影响。例如,问“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有何积极影响”就可以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消费水平提高以及资源向农村流动等方面组织答案。
4.答案组织要讲求逻辑结构。从纵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体”、由“国内”到“国际”渐进阐述(先直接后间接;先当前后长远;先微观后宏观;先经济后社会)。从横向结构看,答案要点一般包括题目中的有效材料信息+相关教材知识内容+相关时政观点。
5.答案语言要规范化。答案应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忌口语化。“意义类”题常用句式为:“有利于……”“推动了……”“促进了……”“增强了……”“可以……”等等。
经济生活中的“意义类”主观题的术语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和形象。
5.(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