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等人拟定的“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沿袭一千多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体制解体,新式学堂诞生了。清新通俗的新编教材代替“四书五经”走入了新式学堂,在这些国语(语文)教材中,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图的《开明国语课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及小学语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这套教材,意境高远,叙事真切,行文朴素,语言清新鲜活,是蕴含着大真、大善、大美的划时代力作。这套教材在选文和编写方面具有独到的理念,其充溢全书的人文性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爱护动物,爱劳动,爱生活,爱家爱国,这是小学生都应该明白的道理。这些都做到了,孩子们就在无形中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为其今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了基础。
在《开明国语课本》中,很多课文都体现了编者的这种思想。比如,《妈妈缝衣服》一课中说:“‘妈妈,你缝衣服,给哪一个穿?’‘我缝衣服,给一个爱干净的孩子穿。’‘我爱干净。我的身体干净,头和手、脚也干净。那个孩子就是我吗?’‘是的,是的。’”这实际上就是在教孩子讲卫生。《客人和主人》《再会吧》两篇课文,通过叙写主人和客人相会、道别的细节,教孩子懂得礼貌待客、尊敬他人。《母亲的生日》一文,教孩子热爱自己的妈妈和亲人。以上种种,都是教孩子学会做人的第一步。
叶老还以大量的文章歌颂劳动,教小学生热爱劳动,帮助小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田里的麦熟了》一文写农民收麦子时的忙碌景象,《种树》一文写学生们种树时的欢乐场景。《农人种田》一课中说:“农人种田。有的种麦,有的种棉。农人种了麦,大家有的吃。农人种了棉,大家有的穿。”这篇文章写出了农民的重要性,其教育意义不亚于李绅的那首著名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个邮差》这篇课文告诉孩子们,工作着是幸福的,只要肯为别人做事,就会得到他们的称赞和尊重。
小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总会遇到挫折,这怎么办呢?看叶老的态度。《小房子》《妹妹哭了》《再搭起来》3篇课文,依次写了“妹妹搭了所小房子——小狗冲塌了小房子,妹妹很伤心——妈妈教妹妹重新搭小房子——妹妹重新搭起小房子,并用柳条围起来,小房子更牢固了”。课文以小见大,教育孩子在任何挫折面前都不要气馁,只要有信心,重新做起,就能成功。这番深刻的道理,叶老却以儿童游戏化的情节表达出来,深入浅出,孩子自然乐于接受。
文章朴素易懂,情趣横生,小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会了怎样做人。这就是儿童化的人文。
那么,语文教材怎样才能体现出丰富的人文性呢?除了一条条的大道理外,关键还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这就要求编者俯下身来,主动去体察儿童的心理,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遇到事情后怎么想、怎么做,一一在心中过一遍,然后就能对儿童的心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现在一些教材编写者就是缺乏这样的谦虚精神,总是高高在上,以掌握了很多儿童不懂的知识为荣,有关儿童的事不去试“做”,儿童的心思不去揣摩,却说:“我要编小学语文教材了。”“我已经编了几套小学语文教材了。”所编的教材,充满说教,干巴巴味同嚼蜡,各方面的知识(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都兼顾到了,唯独没有体察到教材使用者、学习的主体——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样的教材充满令人生厌的政治性,连教师都读不下去,小学生怎么能喜欢?小学生不喜欢教材,又怎么会喜欢学习?又怎么会不厌学?
所以说,没有一颗童心的人,体味不出人文性,不能编小学语文教材,也编不好小学语文教材。离开小学生的思维、知识和情感实际,抛开儿童化的人文,向小学生奢谈成人化的人文,这只能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