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再论主体间性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时间:2017-05-17 10: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主体间性教育的提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是指通过西方哲学中主体间性相关理论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重新树立人的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

  关键词:教育;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生产、资本、金融呈现一体化的趋势。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型经济的到来,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其更新速度也空前加快,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现成的知识,更应该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自学的能力。随着多媒体手段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学传递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现代思想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转变。在传统主体性思想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主体—客体模式,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往往不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是像填鸭式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受教育者进行单向教学活动,最终只能导致学生逃学、厌学。而主体间性则是考虑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启发式、激发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通过主体与客体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式的沟通,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极主体上的平等对话实现学生由“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原来的主体--客体模式变为主体--客体--主体模式。

  在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常见弊端如下。

  (一)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作为主体在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及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注入式、说教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灌输地位,本来就认为思想政治课比起专业课没有用,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机械教条式教授,导致学生的自由、个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使高校思政课流于形式。

  (二)师生间的主体间性欠缺、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单子式、填鸭式教学,师生间缺乏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气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来设计教学,结果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兴趣、个性。课堂上缺少于学生的对话与思想沟通。一方面,教师讲的兴起,一方面,学生反应平淡,甚至逃课、厌学。与此同时,思政课教授内容本来应该贴近生活,走进社会,更好服务于学生,而实际中的思政课难以走出象牙塔式的“学院式”的教学,脱离真实的人而刻意拔高,这样的思政课往往对现实生活的考验只能是支离破碎、甚至背道相驰,起不到教育感化学生的作用,反而引起学生反感。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鉴于以上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弊端及现状,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主体二分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引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客--模式。因为教育是教育主体双方围绕教育内容交流对话的过程,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行为,在主体间性理论下,教育不是对客体的改造,教育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有着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只有将教育置于主体间性视域下即在教育世界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把对方看作独立、平等人格的人,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解决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弊端。而马克思、哈贝马斯的理论也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类存在、个性存在,人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在经历了人的依赖的社会、物的依赖的社会最终的目标应该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不是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失而复得而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创造全面的社会关系而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本质,人的发展也经历了“人——非人——人”的三个阶段,最终在历史的进程中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论自由观的片面性,它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阐明人的自由的本质。它认为自由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表现,人如果失去了主体性,只是顺从的客体,或者只是消极的逃避外在的限制,是不会有自由的。自由是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未来共产主义的总的本质特征即是每个人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主体间性思想理论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人的教育是把人从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实现由片面(病态)的人向全面(健全)的人的转变。在主体间性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重视学生的自由、个性,塑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最终还学生以主动学习的地位,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践,罗杰斯就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也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交往行为是语言的理解和交流的过程,他认为“只有通过语言的交往才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征”。“理想的交往行为”是在没有任何强制条件下平等、自由的对话。按照理想的交往规则,任何有活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参加商谈,参与者能提出任何意见,可对任何意见提出修改、批评、保留和赞同的意见。

  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实现双方的平等交往,才能使交往双方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避免教师“一言堂”的现状,从而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对策

  (一)改变以往主客二分的主客模式,转向主——客——主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授课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注入式“,死记硬背,置学生于被动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教师、书本、权威所统治和支配,没有自由,个性被严重压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方向是追求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规律的一致性,主张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还学生以自由的学习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重视教学中创设知、情、意合一的氛围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往往把学生的知识、智力、情感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一味突出知识、智力和教育素材。往往脱离生活,形成“学院式”的教学,导致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产生逃学、厌学情绪。现代教学方式力求超越理性主义,把智力与情感统一起来,做到“知情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把智力教育和情感认知结合起来,以情动人、以境感人。这包括上课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引起共鸣,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概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时就可以穿插马克思战斗一生的视频资料。在介绍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将大跃进、浮夸风的史料影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强学生对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巨大危害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感动过程中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

  (三)加强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只注重“教”的一面,忽视学生学的方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不仅注重效果,更注重学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自由个性发挥,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晏清,王南.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5]王梅平,姜彦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1(2).

  [6]李炳辉.主体间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西安:长安大学,2008.

  [7]徐腊梅.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新型主体间师生关系的构建[J].理论导报,2010(7).

  [8]齐超,叶鸿蔚.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995089042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8915033935
    微信号咨询:
    159950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