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完善政策宣传机制的思考

时间:2014-08-14 14: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樊钉 点击次数:

  摘要: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的重要环节,更是确保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政策宣传脱离群众、政策歪曲走样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水平,绝非单纯意义上改进手段方式所能治本,而是要从认识上重新摆正政策宣传的位置;理顺政策宣传和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政府公关、政策动员、政策传播之间的区别联系;从机制上理顺各级政府责、权、利关系,形成便于监管的制度环境和官民互信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政策宣传;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政策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2-0000-00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政策宣传的作用,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在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中,有的人认为,党的政策只要领导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让群众知道。这是我们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 [1]?我党历史上历来重视政策宣传,讲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走群众路线。但遗憾的是,近年来,这种政策宣传的好传统越来越少,越来越乏力。如何完善机制,提高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

  一、还原政策宣传的特点和作用

  ?

  

  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制定”、“执行”、“监控”和“评估与终结”四个环节,“执行”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理论上讲,围绕政策目标的执行应当是中立、明确无误的,然而实际上,政策执行的过程不仅是策略性,受各种利益支配影响的,而且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沟通,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政策宣传在“目标—手段”链条上发挥着沟通、协调的关键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与政策宣传的特性密不可分。?

  (一)锚定性?

  政策宣传往往会在受众中产生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使受众不自觉地根据“锚定”初始值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有人做过一组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对同一张画像的主题作出判断。对第一组学生事先介绍:这

  是一幅出自艺术大师笔下的作品;对第二组学生的说明是:这是一幅普通的自创作品。两组学生的反馈意见大相径庭,第一组学生对画像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判断普遍高于第二组。很难简单下结论,哪一组学生的意见更接近真实,因为他们都有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信息爆炸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2]?。吸引公众眼球,不仅关系到政策能否有效推行,而且关系到政府的营销和生存。正是因为锚定效应的存在,西方政治团体才不惜花费高昂成本开展院外游说。我国80%公共信息来源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最有权威,动员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开展宣传,保证政策执行的效力。?

  (二)利益性?

  政策宣传因人而异,不同利益集团往往从自利益角度出发,对同一政策作出不同的宣传解释。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利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政策宣传的口径、语调也基本一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长期积累的利益矛盾逐渐显现,在政策宣传过程中开始出现各种程度梗阻现象:一是政策歪曲,即对原政策“走样”、“变形”。二是政策损缺,表现为断章取义,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政策对立,表现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唱对台戏”等。作为政策制定者,进行宣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政策内容直接传达到目标群体,避免中间环节的信息衰减,最广泛地动员政策目标群体,监督各级执行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政策原旨。?

  

  (三)适应性?

  任何一项政策执行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尘不变的,政策制定者不可能未卜先知,预测各种政策执行的环境变数。政策宣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协调、兼顾不同利益,对政策设计缺欠及时调整的过程。某些情况下,新政策出台,旧政策废止,或者政策执行的结果与目标发生严重偏离时,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性,政府还需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用于宣传解释。这种宣传和解释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而是主动地进行政策调整和改进。更进一步讲,政策宣传也是一个动员号召的过程,在动员的过程中将政策目标实现逐级分解。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目标分解就是使组织成员和利益集团自觉接受组织目标,形成共同愿景,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明确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最大限度地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

  以上三个特点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将政策宣传的作用概括为:提高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环境,构建最广泛的社会监控系统,确保政策目标实现。

  ?

  二、研究几种干扰政策宣传的情况

  ?

  

  近年来,政策宣传的提法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甚至出现“说起来清楚,做起来不清楚”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策宣传者自身看,主要是思想水平、理论水平缺乏。通常认为,政策宣传者首先应该具备吃透政策目标的能力,其次还必须对政策宣传的特点和规律有充分的了解,掌握目标群体心理,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体系宣讲政策并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调整政策或向上级反映问题,寻求调整的路径。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不少政策宣传者对政策认知不足,不善于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有效的方式方法,结果导致政策宣传效率低下。?

  从外部环境看,政策宣传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几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干扰情况。打一个形象的比喻,政策宣传好像一辆在多车道路上行驶的汽车,表面看,选择哪条路都不影响车辆行驶,但渐行渐远,稍不注意,就偏离了政策宣传的本源要求和状态。这几种干扰情况是:政务公开、政策解读、政府公关、政策动员和政策传播。?

  (一)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指行政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通过各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 [3]?。包括行政主体依法主动公开和依当事人申请公开两种。主动公开的渠道包括: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体,以及政府网和专业门户网,公共查阅点等。依申请公开则根据申请者的方式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形式进行 [4]?。理论上,政务公开如果做到全面、及时、准确,政策宣传自然而然也就到位了。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政务公开还相当滞后。在美国等信息公开相对健全的国家,公开是一般原则,不公开是例外情况。而在我国,政府掌握的绝大部分信息都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虽然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很多人对《条例》“公开范围”的理解还偏于狭窄,很多部门宁可少公开、晚公开,也不愿冒失密、泄密的风险。这使得政务公开的信息价值大打折扣,天长日久,群众的反应自然而然也就越来越冷淡 [5]?。?

  某些情况下,政策宣传的力度比政务公开强。上级部门重视的政策往往要求下级部门限时传达到目标群体。为保证目标群体准确理解政策内涵,有时还要求下级部门进行适当阐释,甚至直接派“宣讲团”到基层进行政策宣传。然而,政府部门的注意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项政策给予同等关注,更不可能要求下级部门对每项政策都按等力度进行宣传。这种情况下,“宣传”力度往往大打折扣。下级部门“来稿照登”、“紧跟照办”,登在党报党刊上,贴在宣传栏里,口径如出一辙,讲官话、空话和套话,政策宣传既缺乏群众观点、群众语言,更谈不上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宣传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只能依靠上级部门“重视”、“高度重视”、“极为重视”的程度来推动,反而不如政务公开具有法律保障。?

  近期,国务院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提出,要完善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之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制度安排。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要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公众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要强化责任,抓好落实。把政务信息公开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问责,着力提高实效。 [6]?依照这一制度设计,政策宣传应当纳入政务公开的范畴,但具体如何推动,谁来监督,谁来执行,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

  (二)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是指某项政策的相关主体对这项政策的认知或理解 [7]?。政策宣传离不开相关主体的解读,没有解读,政策只会永远停留在纸面上,不可能贯彻执行。政策解读的主体既包括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三个直接相关主体,又包括公共媒体和专家学者。解读的内容包括政策的文字内涵、价值目标、执行程序等。?

  一项政策出台,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敏感度高,各种相关主体都会从自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解读。多元化的政策解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体现,但很多情况下,解读主体越多,声音越嘈杂反而越不利于保护目标群体的利益。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目标群体之间,会因为各自利益的差异而产生解读偏差。媒体和专家虽然与政策无直接关联,也会产生解读上的差异。媒体和专家如果仅作一般性解读,既不会影响政策过程,也很难吸引公众眼球,因此,他们大多倾向于批判性解读,指出政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种解读固然能对政策改进提供帮助,但如果学者和媒体的主观认识与政策实际不相符合,反而会引来大范围的争议,出现大面积的政策误读,甚至以讹传讹,引发社会恐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府部门非但对少数“意见领袖”误导社会公众缺乏有效应对措施,而且自身进行政策宣传时,也缺乏必要的理论自信、政策自信,习惯找专家“代言”。这种做法实际上更易引起公众心理反弹。政府部门是公共政策的权威解读者,讲清利弊,合理的政策多进行说服动员,不合理的政策及时调整取消,这才是政策宣传的正道。?

  (三)政府公关、政策动员和政策传播?

  政府公关是指政府为更好地实现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运用各种手段,与公众建立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相互合作的关系,以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传播和沟通活动 [8]?。与政策宣传相比,政府公关具有非任务性、非强制性等特点 [9]?,是政府部门主动改善公共形象的一种行动。很多人对“政府公关”存在两种误解,一种是把政府公关等同于“危机公关”,认为只有在面临公共危机的压力情境下,政府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行为才是公关行为。实际上,政府公关应当成为一种常态,是政府执政为民,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真正体现。另一种误解是把政府公关局限于“一把手”工程,认为领导在公众场合体现亲民廉洁形象才是“公关”。实际上,政府公关不能单纯依靠一把手的个人魅力,而是要靠每一个工作人员科学合理地宣传和执行政策,展现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态度、效率和形象。不再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是和颜悦色,主动接近政策目标群体,倾听他们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讲,政策宣传是帮助各级政府改进形象的一种公关行为,如果各级政府都能真正理解这一点,采用营销思维开展工作,政策宣传就不再是死板的说教,政府也就真正实现了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角色转变。?

  政策动员是指行政主体为推动政策议程确立,促进政策执行顺利实施,通过组织内学习、媒体宣传、群众参与和个别教育等方式整合资源、赢得社会及其成员支持的过程 [10]?。政策宣传包含了内部动员和外部动员两个层面。内部动员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内部动员实现争着目标的逐级分解。外部动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动员政策目标群体,即群众动员。在发动群众方面,我党历史上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惨痛教训。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内精英人士与积极分子协调一致,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符合大众口味的话语体系和动员系统,成功地执行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改造路线方针政策。而文化大革命期间,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群众运动式的政策动员不仅颠覆了法制,更动摇了政策动员赖以存在的根基,政府与民众的相互信任。新的历史时期,提高政策宣传水平的着力点首先应该从动员群众入手,恢复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关系,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政策传播是传播学理论运用于公共政策领域的一个创新概念,甚至有人主张用“政策传播”取代“政策宣传”。之所以有这种提法,是因为英文“宣传”如果直译为Propaganda,是一个贬义词,容易让人联想起二战时期纳粹的独裁和说教。很多人提出用Communication,也就是“传播”来代替“宣传”。“政策宣传”是我党历史上一个有着传统优势和丰富内涵的概念,我们不赞成因为词汇翻译上的“接轨”,而简单用“传播”取代“政策宣传”,但是不是可以借鉴传播学的有效做法,改进政策宣传手段呢?答案是肯定的。com-词根有“一起”、“共同”的意思,依照传播学的理念,转变政策宣传理念、改变方法,更加贴近受众的心理和习惯,通过“互动”和“沟通”,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群众之间重塑一种良好的政策宣传环境,这种政策宣传的改革或革命是值得认同的。 [11]?

  ?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