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4-22 14: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静 点击次数:
【摘 要】当前,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如何保持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难题,本文将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出发,在将中国制造业与国际进行对比的同时,指出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钻石模型”对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提出建议。
【关键词】钻石模型;制造业;竞争优势;建议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内角度来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集群已进入中低速发展时期,部分企业开始外迁甚至倒闭;从国外角度来说,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以美日德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正在推动制造业本土化。面对这种形势,认清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巩固并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已成为重中之重。
一、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为“4+2”,“4”是指4个基本决定因素,分别为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2”是指2个辅助因素,即机遇和政府,这就是著名的“钻石模型”。目前,在这6个因素当中,中国制造业已有的竞争优势集中在生产要素、需求状况和政府这3个方面,而其它因素条件则相对薄弱。
1.要素条件
波特认为,如果一国拥有对某一产业来说极其重要的低成本要素禀赋或者独特的高质量要素禀赋,那么该国就有可能在这一产业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生产要素可以细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是指那些原始的、不需要复杂投资就能获得要素,比如说自然资源、简单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是指后天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期投资才能获得要素,比如说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等。相比来源广泛、可替代性强的初级要素,稀缺的高级要素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加持久。
从初级要素来看,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尽管近几年工资成本有所上升,但在短期内并不会上涨太多,这依然是中国的初级要素优势。从高等要素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而且中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也在增加,2015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研发投入总额为4814.65亿元,比上年提高了7.09%,增速高于上年的5.20%;平均研发费用为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50%,这必将推动我国制造业从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2.需求状况
波特认为,国内需求的重要性是国外需求无法替代的,因为产品的研发人员基本上都在国内,当国内企业在捕捉到市场的需求信号并及时作出反应,该国才有可能在该产业获得国家竞争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看,首先,我国制造业市场规模较大,国内需求结构正在优化升级。原先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这种趋势必然会提高对基本工业品的需求。其次,我国制造业的某些领域仍然有发展的巨大空间,马桶盖事件说明了一点,倘若中国也能专注于制造优质马桶盖,那么市场也许能无限扩张。
3.政府
政府因素的重要性体现在政府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宏观调控功能来影响企业或者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制定教育科研方针来影响高级要素条件。
当今,政府决策更加尊重市场规律。首先,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生产力快速提高,生产关系得到优化调整,这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宽松的市场环境。其次,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扶持并规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这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比如,2015年5月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到2035年,我国将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又回到了制造业上,如美国要求“制造业复兴”,德国推出“工业4.0”等,究其根源,制造业是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缺陷,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节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分析主要立足于国际比较。
1.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1)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快
制造业增加值是衡量制造业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中国制造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1997年至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处于飞速增长时期,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也没有阻碍中国制造业前进的步伐。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各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并不是在持续增长,有的国家在增长之后甚至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2008年之前美国一直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之首,然而随着制造业大规模外流,2009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出现下跌的情况,之后虽然在增长但增速十分缓慢。日本制造业繁荣的鼎盛时期应该是战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直到2007年被中国超越,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几经涨跌,但也只能位于世界第三。再看德韩英三国,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但2009年也出现过下跌情况;英国制造业规模不大,有过一段时间的缓慢增长,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随着制造业的国际转移,制造业增加值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2)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较强
关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报告最具权威。在综合考虑了制造业成本各影响因素后,该报告显示,全球制造业大国前七位依次为中美韩英日荷德,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依旧最强,但是随着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仍面临巨大的压力,而美国则得益于天然气价格下跌带来的能源成本优势、较低的工资增长率和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成为全球新星。
2.中国制造业的劣势
(1)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
2015年《财富》杂志统计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入围106家,其中中国大陆94家,而94家企业中制造业共31家,仅占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6.2%。但与2014年相比,入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排名大部分均有上升,2015年中石化榜上排名比2014年上升一位,超过壳牌石油成为榜单亚军。而且,还有3家新上榜企业,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保利集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有所提升。
但细分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总体上还是竞争力不足。在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前10名中,大部分为汽车制造商,比较中国汽车制造业榜首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汽车制造商榜首大众公司,可以发现,前者的营业收入仅占后者的38.07%。再看201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国有8家企业入围,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徐工集团,在50强中排名第八位,但是,比较榜首卡特彼勒和徐工集团的经营收入,徐工集团为61.51亿美元,仅为卡特彼勒282.83亿美元的21.75%。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制造业成本上升,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波士顿咨询公司比较了2004年与2014年世界各经济体相对于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调查显示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已经发生了转移。过去具有低成本优势的经济体,由于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能源成本大幅提高等各种因素,制造业正面临巨大压力,比如说中国,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20%的情况已经持续超过10年,而其他国家仅为2%~3%,再加上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正呈现出缩减趋势,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而过去制造业成本高的经济体,由于工资水平的适度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汇率的稳定和能源成本的降低,总体竞争能力有所提升,比如美国、墨西哥;一些国家,原本制造业成本就很高,因为生产率低增长和能源成本的提高,制造业竞争力被继续削弱,比如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还有一些国家,相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竞争力都没有太大变化,比如印度,虽然工资水平大幅提升,但生产率提高和货币贬值较好地抑制了由于工资水平提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荷兰和英国等各成本驱动因素则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使得他们的制造业竞争力保持稳定。
(3)制造业附加价值低,研发投入较少
有一个衡量价值链中附加价值分布情况的重要理论,即“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的形状就是微笑时嘴唇的形状,类似于“U”,它形象地指出,在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产业的附加价值最高,而底端是制造业最荒凉的地带,即代理代工,附加价值最低。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这个底端,究其根源,又在于科研投入力度不强。
国际社会认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5%时,企业可以立足于制造业,达到5%以上时,企业具备市场竞争的能力,2014年,我国这一指标仅为0.85%。与其他国家比较,2014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1%,与美国4%、日本3.4%相差甚远。从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来看,中国的26.3%仍然低于美国73.3%、日本41.2%、德国34.3%、英国62.8%、韩国58.7%的水平。
三、提高制造业国家竞争优势的相关建议
总的来说,在制造业高端领域,欧美重重阻挠,在中低端领域,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虎视眈眈,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双面夹击,面对这种形势,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要素条件,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创造机制
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创造机制,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德国工业4.0对员工需求十分重视,除了赋予员工自主调控生产过程的权力,还配有智能制造系统来缓解员工的生产压力;同时,德国工业4.0还给予员工灵活地设立组织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权利。中国制造企业就可以模仿这样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主动向德国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鼓励国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参与到制造业的技术开发与标准制定中,积极推动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加强国内需求,重视对国内需求潜力的开发
我国一直在强调走出去和引进来,然而过分地强调只会让中国失去已有的市场。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遇到的困境之一,但是依然会出现大批的中国游客去日本争抢马桶盖、电饭煲等产品的现象,倘若我们能够专注于制造优质的马桶盖和电饭煲,那么这部分国内需求是不是可以保留下来贡献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扩大国内需求。首先,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在精不在多,不是产能越多说明制造业发展的越好,只有深得人心的产品才能体现制造业存在的价值。其次,有意识地培养挑剔的买主。我们并不提倡名牌,但是我们提倡高质量地消费,通过保持一些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进口,我们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比较国内外产品的机会,借此给国内企业施加强大的创新压力,从而带动企业变革创新。
3.大力扶持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日本的三井物产为什么能做大做强,就在于它对整条产业链的把握。拿钢铁产业来说,保障上游产业,做精中游产业,开拓下游产业,这就是三井物产的特色。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就可以充分借鉴国外制造业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比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制造业基地,但是产业集群优势并不明显,除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之外,我们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物流系统和分销系统,加强供应链管理。只有产业配套条件改善了,流通成本降低了,才能为中国制造业留出更多发展空间。
4.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微笑曲线中,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而产品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强自主研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加强研发投入,拟定中长期规划,将技术创新落到实处。第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人员发明创新,切实保障科研人员的权利。同时,企业还应当重视品牌创新,打造企业文化。如何从“中国制造”成功转型为“中国创造”,关键是创新,而创新,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更多的是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只有让企业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
②数据来源于,财富中文网(http://www.fortunechina.com/),经整理得到。
③数据来源于,财富中文网(http://www.fortunechina.com/),经整理得到。
④数据来源于,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信息提供商英国KHL集团旗下《国际建设》杂志(InternationalConstruction)发布201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2015 YellowTable)。
⑤数据来源于,财富中文网http://www.fortunechina.com,《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⑥数据来源于,中国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丹.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看中国制造业[J].当代经济,2008(1):130-131.
[2]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基于要素禀赋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
[3]张平.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D].辽宁大学,2013.
[4]江希.刘似臣,中国制造业出口增加值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中美贸易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4(11):89-98.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