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4 09:2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景新王云峰 点击次数:
其中:SAk为k产业绝对地理集中指数,H为赫芬达尔指数,m为区域的个数,Ski表示k产业在i地区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份额。
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主要衡量某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同于平均分布的程度,其公式为:
(2)
其中:SRk为k产业相对地理集中指数,其中m为区域的个数,Ski同上;Si为i地区整个制造业占全国的份额。
(三)研究数据及来源
国内外文献一般使用就业、工业总产值或者工业增加值数据计算产业地理集中指数。本文采用工业总产值现价数据,理由:就业数据质量差;工业总产值能更好地反映生产总规模;所选指标是计算份额的变化,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不用考虑。所有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数据。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制造业整体变动趋势
按照公式(1)、(2),计算了17个产业1980-2011年25年的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用这17个产业的简单平均值和加权平均值来衡量制造业整体的地理集中变动。如果用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则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1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首先,我国制造业的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的走势基本一致,但是简单平均值的走势更为平滑。其次,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化情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91年,制造业的地理分散趋势明显;第二阶段1992-2005年,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不断增加,集中趋势明显,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达到最大值;第三阶段2006-2011年,制造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出现下降趋势。1980-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变动呈明显的倒U型,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预测一致。1[2]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二)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
1.产业分类。进行产业划分最常用的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人均固定资产,用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该指标越低,表明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越高。曲(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了研究。第二个指标是劳动密度指数,其公式为:
LAB=(Li/Vi)/(L/V)(3)
其中Li为i行业的就业人数,Vi为i行业的总产值,L为整个制造业的总就业人数,V为整个制造业总产值。一般将1作为分界点,如果LAB>1,则该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反之,则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吴三忙、李善同(2010)使用这个指标进行研究。
本文指标选择和数据处理情况:第一,同时采用劳动密度指数和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两个指标。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历次工业普查资料。计算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陈诗一(2011)。第二,采用二分法。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所有产业中分离出来,本文将产业分为三组,分类原则为: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0.8≤劳动密集指数<1.2的行业,属于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指数<0.8属于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值进行升序排列,前六名是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间六名是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五名是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使用所选指标从1992-2011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劳动密度指数缺少1995、1996、1998三年数据)。对比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发现,分类结果基本一致。6个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6个中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5个典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有5个、4个、4个完全一致。对于存在差异的4个产业,造纸及纸制品业(C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2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40)基本是介于相邻的产业类型之间,没有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用这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可靠。下面依据按照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指标的产业分类结果,分别研究三种类型产业的变动趋势。
2.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变动趋势。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金属制品(C34)、仪器仪表(C41)、电气机械制造(C39)、纺织业(C17)、非金属制品(C31)、通用设备+专用设备(C35+C36)。其相对和绝对地理集中指数趋势如图2所示,字母a和r分别代表绝对和相对地理集中指数(下同)。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