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微创新”(2)
时间:2016-09-24 17: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乔海曙等 点击次数: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商业银行面临着技术脱媒的挑战。来自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迅猛,其交易总规模高达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36%。在“消费者体验”和“用户体验”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圈的视域下,微创新化解技术脱媒挑战的核心在于倾听客户诉求,以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支付结算方式获取客户的情感和行动上的认同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操作经验,开拓在线支付业务、建设移动支付平台,借力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突破技术脱媒困境的关键。例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借助人脸识别技术、腾讯云数据存储、大数据信用评级等技术特色,开辟小微企业“输血”和“造血”新渠道,赢得广大客户青睐。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探索、聚焦社会中令用户感动的概念和文化,将自身的特色优势融入完美的客户体验当中 〔8 〕,并将用户完美体验元素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辅以精细化销售策略和大众化营销渠道打造自身的卖点,从而提升客户金融消费预期指数。在安全性、便捷性深度融入完美客户体验的当下,银联在线支付异军突起。借力银联便民支付网上平台、银联理财平台、银联网上商城三大业务平台优势 〔9 〕,“银联在线”正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信赖与支持,冲破第三方移动支付江山永固的神话。
(三)微创新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
时至今日,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尚未成熟,信用基础薄弱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瓶颈。信息不对称是问题的症结,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将是商业银行盘活资金和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所在。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以点带面及以量的积累与多因素主体协同发力的微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由线下向线上逐步渗透和跨行业竞争合作方式转型的过程。商业银行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依赖于银行日常运作的微创新,特别是对数据的收集、分类、处理、应用等能力提升的微创新。首先,银行各类数据收集的微创新为信用评价体系提供了数据库基础。借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东风,传统商业银行纷纷“触网”,着力搭建线上线下数据共享桥梁,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用数据库。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电商平台——“社区e银行”将客户的交易动态和信息数据完整记录和整合,为后续的金融服务工作建立真实且完整的信用档案。其次,跨行业、跨领域信息数据交流共享,为商业银行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和逐步建立多元化征信体系提供了可能 〔10 〕。“银税互动”作为上海税务和银行联合打造的一款金融服务微创新产品,实现了信息共享、征信互认,首批融资高达7.78亿元。再次,借鉴大数据的操作和处理经验,商业银行能够在现有数据整合和应用方面精耕细作,实现信用评价体系的专业化和综合化。目前,以大数据为信用风险控制的新方向,各大银行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强化自身海量数据专业化分类、处理及应用能力,着力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时效性,筑牢金融信用基础。
三、当前商业银行微创新面临的困境
微创新是商业银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当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抓手作用,充分满足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微创新仅停留在理论和部分实务操作层面,微创新实施效果尚未达到预期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微创新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思维滞后
经营思维新旧与否不但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而且关系着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格局。商业银行经营思维滞后严重制约着微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思维滞后主要表现为盈利模式单一和发展方式粗放。
一方面,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在长期利率管制和垄断地位的背景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高额存贷款利差成为商业银行盈利的主渠道。来自Wind资讯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表明: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其营业收入很高的比重,该比重均值在2010年高达85%。但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下,存贷款外流现象愈演愈烈,自2010年以来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其均值由2010年的84.59%下滑至2015年的71.95%。可以预见,克服单一化的盈利模式,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渠道微创新的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粗放。长久以来,在“做大做强”战略目标的影响下,规模扩张、价格竞争是商业银行扩张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部门同构化现象突出,社会资源浪费严重。但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市场结构的调整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这种只追求规模、不追求质量的粗放式发展已经严重透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和潜力,限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摒弃粗放式发展道路,走集约型发展道路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二)管理体制僵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环境下,金融业正经历着大浪淘沙式的变革。而变革现有管理体制不仅是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过程创新的内在要求,更是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服务框架内创新的现实选择。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僵化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滞后和绩效考核不合理两个方面。
内部协调不通畅是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滞后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流程银行管理模式,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管理隶属于部门银行模式。银行诸多部门之间相对独立,协作和整体意识缺乏,各部门只注重自身的发展现状,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银行内部的协调成本,金融服务效率因为内部协调掣肘而难以提升。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尚未突破传统单一框架,五级管理层级,即总行、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网点,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框架。管理层级繁多、金融服务链条过长的管理架构不仅加大了不同层级银行间的沟通成本和协调成本,更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时效性。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激励结构不平衡。在激励对象上,商业银行注重高层管理人员激励,忽视普通员工激励 〔11 〕;在激励目标上,商业银行注重短期效益,忽视长远规划;在激励维度上,商业银行注重目标考核下的个体员工或管理人员业绩,忽视部门乃至银行整体系统性效益;在行业激励水平上,商业银行薪酬福利低于金融同业水平,致使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加速外溢。薪酬激励结构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不合理。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服务选择时往往难以摆脱“规模情结”的影响,抢夺大中客户市场是经营管理的既定目标。相对而言,小微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往往被忽视,银行“惜贷”现象凸显。但随着大中客户融资、议价能力的提高,以股票、债券、基金、信托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和二级市场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占大中客户市场,大中客户市场间接融资服务需求已趋于饱和。因此,商业银行亟需改良绩效考核来促进客户市场结构优化。
(三)经济金融环境欠佳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