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14 15: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红,丁嵩,刘光柱 点击次数:
摘要: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人均GDP为测度指标,运用ESDA-GIS方法对1997-2010年处于全国经济边缘的广西区内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其县域经济已初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发展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但总体空间集聚水平仍较低。在局部差异方面,高-高类型区集中在桂南县域及柳州、桂林中心城区,低-低类型区集中在桂西及桂中县域。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边缘省区内核心-外围结构显著。经济热点区在保持总体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有进一步向桂南沿海的北部湾经济区集聚的趋势。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空间关联特征,热点区和冷点区快速跃迁,增长的空间差异缓慢缩小。进而,从历史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开放开发政策和空间邻近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边缘省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因与政策启示。
关键词:县域经济;ESDA;空间格局演化;边缘省区;广西
区域发展差异一直是经济地理领域关注的热点,差异的空间格局探索则是问题的关键。空间计量方法对此问题的探讨在研究对象、空间尺度、指标体系的选择方面目前已趋于成熟,其中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离散,在揭示空间分异及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具有特殊功效。当前国内运用ESDA方法对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研究多集中于江苏、广东、福建、辽宁、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以及一些新近批复的国家级经济区,如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而对处于经济地理边缘的欠发达省区及其内部空间关联与核心—外围格局演化的研究尚不充分。
鉴于此,为探索边缘省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关联,进而从经济地理因素发现其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以及科学决策的着力点,促进沿边开放及西部大开发,避免新一轮的边缘化,本文尝试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ESDA方法研究边缘省区内部空间经济结构演进的规律。以广西为例,作为一个典型的欠发达、边缘省区,像大多数沿边省区一样,不仅地处祖国边陲,位于国内外多个地缘经济区(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区域、华南经济圈、泛珠三角及大西南合作区等)的结合部,且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国欠发达或外围省区之列。而今,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广西既要建成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新高地、发挥其在国际区域互联互通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内部经济空间格局正在快速调整。因此,从县域尺度探讨其经济的空间差异与关联特征及结构演进规律,对于欠发达、边缘省区构建有序的空间经济结构与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及科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市辖区)为研究尺度,依现时的行政区划,广西共有89个县域研究单元,包括全区14个市辖区(每个地级市市辖区作为一个研究单元)、7个县级市、68个县。根据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可得性与可比性原则,研究时间跨度为1997—2010年,数据来源于1998—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选取人均GDP(当年价)作为研究指标,并对行政区划有调整的区域按可比性原则进行了相应的合并处理。
1.2研究方法
1.2.1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Moran’sI。它反映观测变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常用的测度指标为GlobalMoran’sI统计量,指数I统计量取值处于-1和1之间。其公式为:GlobalMoran'sI=Σi=1nΣj=1n;Wij(Y)i-Yˉ(Y)j-YˉS2Σi=1nΣj=1nWij;式中:n为研究对象的总数;Yi和Yj为区域i和区域j的属性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0);S2为属性值的方差;Yˉ为属性值的平均值。
对Moran’sI结果进行统计检验,本文采用z检验:z(I)=I-E(I)Var(I)。如果Moran’sI指数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5水平下的临界值1.96,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1.2.2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Moran散点图常用来研究局部空间不稳定性,描述变量z与其空间滞后(即该观测值周围邻居的加权平均)向量Wz间的相关关系。
1.2.3热点分析Getis-OrdG.i。Getis-OrdG.i可以进一步测度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识别不同空间区域的高值簇与低值簇,即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计算公式为:G.
i(d)=Σj=1n;Wij(d)Xj/Σj=1nXj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对G.i(d)进行标准化处理,即:Z(G.i)=G.i-E(G.i)Var(G.i)。式中,E(G.i)和Var(G.i)分别是G.i的数学期望值和变异系数,Wij(d)是空间权重。如果Z(G.i)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反之为负且显著,则说明位置i周围的值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聚集(冷点区)。
2、结果分析
2.1总体差异
利用GeoDa软件计算1997—2010年广西县域人均GDP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I,并且选择999次空间排列次数判断其显著性水平,结果显示如图1。由图1可知,1997—2010年Moran’sI的统计量均为正值,且各年度Moran’sI的正态统计量Z值基本上都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整个研究期间广西各县域人均GDP已初现较为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趋于相邻,经济发展水根据1998年和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各省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1997年广西在全国排22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71元;2010年排第2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773元。同时,观察Moran’sI曲线的走势,可将整个研究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1997—2004年为第一阶段,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由0.1515下降到2004年的0.0631,空间集聚性趋于下降,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县域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县域在一起集聚的程度增加,导致县域经济总体空间差异呈现增高的趋势,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县域经济差异逐渐增大;2004—2010年,全部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由0.0631增加到0.1454,空间集聚性趋于增强,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各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增强,发展趋于平衡,差异逐渐变小。由变异系数(CV)在整个研究期间的变化趋势也可得出相类似的结论,即广西县域经济差异在1997—2004年趋于增大,而在2004—2010年呈现整体上趋于缩小的趋势。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广西县域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总体空间差异的缩小并不能说明全区区域经济已经走上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之路,而恰是各个区域经济板块空间分异的反映,且整个研究期间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I最大仅为2009年的0.1525,说明广西县域经济的总体空间集聚还处于较低水平,尚待深化,各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联系还较弱。
2.2Moran散点图
为进一步分析广西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特性,依据前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的时段特征,选取1997、2004、2010年作为研究截面,利用GeoDa软件分析得到广西县域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图略),并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将其空间显示。
对Moran散点图的时空演化可采用时空跃迁(Space-timeTransitions)测度法来深入刻画。该时空跃迁可以被分成如下4种类型: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和类型Ⅳ;类型Ⅰ跃迁描述的仅仅是相对位移的县域跃迁,包括HHt→LHt+1、HLt→LLt+1、LHt→HHt+1、LLt→HLt+1;类型Ⅱ描述的是仅仅是相关空间邻近县域的跃迁,包括HHt→HLt+1、HLt→HHt+1、LHt→LLt+1、LLt→LHt+1;类型Ⅲ包括了某县域及其邻居均发生跃迁,包括HHt→LLt+1、HLt→LHt+1、LLt→HHt+1、LHt→HLt+1;类型Ⅳ是县域保持了相同水平的情况,包括HHt→HHt+1、HLt→HLt+1、LHt→LHt+1、LLt→LLt+1。由图2可知,在1997—2010年整个研究期间,最普遍的跃迁类型是县域本身及其邻居均保持了相同水平的类型Ⅳ,共有50个县域,说明约56%的县域表现出空间上的持续稳定性。以灵山县为例,在所考察的3个时期,均位于低—高类型的第二象限,尽管在地理位置上邻近钦州市辖区以及南宁市辖区,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表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锁定特征或路径依赖,空间依赖性和集聚特征存在着高度的稳定性。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