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探析民办院校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心理

时间:2013-08-26 09:1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清莲 点击次数: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估计,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现已超过了10亿,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在庞大的手机使用群体中,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而又追求时尚个性的大学生就是其中构成增量市场中最重要的细分市场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手机本身的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特殊内涵,另一方面是由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我院学生年龄一般在19—23岁,处于心理的第二次重要的“断乳期”。这个时期学生的典型的心理表现为: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又被称为“边缘人”。由于个性心理、消费认知、环境因素等影响,导致攀比型消费、炫耀型消费等不成熟的手机消费心理,因此,应该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消费进行研究并进行正确引导。

  虽然已有前人对大学生手机消费作过调查,如:史铮、黄新华于2004年在《中国青年研究》第03期上发表的《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但他们选取的对象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而我认为民办院校的研究也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民办院校有其特殊性,如:生源、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论文发表对民办院校的大学生手机消费进行调查,才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手机消费全貌,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引导。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购买手机的动机分析

  较之其它院校的调查,以观察法得到的结果显示,这之间几乎没有存在差异:大学生购买手机仍是出于“社会实践和社交需要或方便联系”的比例占首位。这也说明大学生购买手机大多数是出于客观、合理原因需要的,这是一种实用型的消费观,但也有缺乏理性思考购买手机的,例如出于以下心理的:

  第一,大学生的趋同心理导致的从众行为,表现为“大家买我也买”,即通过购买手机来显示自己与大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的: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他们以此行为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

  第二,大学生的补偿心理:他们认为手机是“潇洒、身份”的象征。,如:通过购买昂贵的手机和频繁的更换手机(从普通功能的到智能的,从低价的到高价的…)来显示自己在用品和吃穿上压倒他人,以求得心理的慰籍。这种心理导致的是一种潇洒型或炫耀型消费。

  第三,驱赶孤独的心理,表现为“恋爱的需要”、“游戏的需要”。进入大学,个人的自由时间、空间增长了许多,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了,生活目标亦随之变模糊了,无聊、空虚就成了生活的主打歌。“谈恋爱”就成了大学生排遣寂寞的首选。“打游戏”成了生活娱乐主题曲。

  (二)大学生手机消费的经济来源及消费开支状况分析

  以观察法所得到的结果显示:我院大学生手机消费的经济来源亦为以家庭提供为主,其次是自己赚钱和节省生活费而购买的,“恋爱朋友赠送”这一现象在我院则趋势不明显,这和我院的生源有关。

  生源:大部分是由高中直接考上大专的学生构成,少部分是初中毕业,通过读五年制升至大专的学生。

  消费开支情况: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了解到大学生购机费和每月手机开支状况如下:2/3的学生选择了保底消费送手机的形式,保底消费最低的为31元,最高的为300元左右。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购机,大部分学生购机价格维持在500-1500元之间,个别学生购机价格达到5000-6000元。大部分学生每月手机开支额度为50-150之间,少部分同学开支为400-800元。

  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可知道: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不同的手机消费层次,是由大学生这一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的一定差距和消费心理所决定的。

  (三)大学生手机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是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故分析如下:

  (1)大学生个性心理影响因素分析。人都是大环境下的产物,人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不但有各种心理活动,还表现出一些倾向性的心理特征,这种倾向性制约着个体的心理活动,若不予以引导,则易出现消费行为偏差。如:胆汁质的学生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争强好胜、易产生攀比型消费。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易封闭自己,避免人际交往,而一味地沉迷于手机游戏或手机短信等手机使用功能方面。

  (2)大学生的手机消费认知偏差。民办大学生自身缺乏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如果受到不良媒体导向,则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如:认为手机是大学生的“三大件”之一(智能3G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是时尚的象征,是大学生的标志,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甘愿紧衣缩食,牺牲自己其他一些必要的开支,甚至向朋友借钱更甚者则通过偷盗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这种消费欲望。

  (3)环境因素的影响。身处一定的环境中,就必然要受到其影响,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①家庭。根据前人的调查显示:使大学生对手机的潜在需求成为可能的,还是家长。虽然少部分大学生利用兼职收入或平时节省积累的生活费自己购买手机,但最终经济负担还是会转嫁给家长。有些家长宁可自己紧衣缩食,也不愿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比别人的差,表现在“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有了手机,那我也要给孩子买”即家长的消费态度影响到孩子的消费态度以及消费行为。

  ②学校。大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方向上相近,同龄人之间更容易相互认同,因而同学间的影响更大。如:好朋友买了手机后对你大谈买手机特谈买手机的必要,你听了后觉得真的很有必要,也就去买了。

  ③社会文化。现代社会上兴起的拜金主义,物质方面的享受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社会上的炫耀之风气、攀比之风气,不仅冲击了大学生固有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他们原有的人格结构也带来了影响。

  大学生的手机消费从表面上看,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方面,各种灰色信息、政治笑话、涉黄、涉赌信息通过手机自由便捷地传播,严重污染社会空气;另一方面,手机里漫骂、搞笑、庸俗、无耻、混乱、矫情等蔚然成风,许多非语言现象使得文雅规范的语言习惯荡然无存,这种语言习惯已经深刻地影响了这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浅析了我民办院校学生手机消费的心理,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希望能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雷等.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经济分析.市场周刊.2006.1

  [2]董敏志.接受与挑战:青年文化论.第7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3]张秀娥.大学生手机消费与利用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06.6月(下)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5]史铮等.透视大学生手机消费.中国青年研究.2004.03上

  [6]http://web.redjnu.net/wxd/show.aspx.青年学生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心理透视.2005-06-17

  [7]林明.论大学生高消费心理及其调适.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1997.2

  [8]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9]黄希庭等.心理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