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31 13:4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段哲 胡俊超 点击次数:
2.彰显红色文化,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聚合力和辐射力
咸宁市不仅仅是一座绿色的旅游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市。
有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的汀泗桥战役、贺胜桥著名战役,有共产党发展史上重要转折的秋收起义。在咸宁的这些宝贵红色记忆中,同样也有钱亦石、何功伟、钱瑛等革命先烈,他们都曾经在此进行过相关的红色活动。
商业步行街作为咸宁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其责任和目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这一单一的领域,应更多的承担起精神的传承和时代的重任。通过定期举办红色纪念活动、宣传革命人物事迹、露天播放红色纪录片等方式,商业步行街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弘扬革命先辈们的英雄模范形象和革命精神与品格,为全面推进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早日建成鄂南经济强市而不懈的努力。
3.彰显温泉文化,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聚合力和辐射力
2006年,我市被中国矿业协会授予“温泉之乡”称号。拥有这个头衔的全国现仅存6家,而咸宁市是地级市里唯一的一家。咸宁温泉资源、水质在全国居于上流水平,而且历史悠久,温泉氛围浓厚。
咸宁是湖北重要的旅游区,境内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绮丽多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从地理条件来说,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咸宁温泉完全可以纳入“大武汉”的概念,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一体化,咸宁的产业特色独一无二,加上高铁经济,更是把鄂湘粤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未来势头形势良好。
将温泉资源植入更多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在将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有利的相结合,由此形成的咸宁市独有的温泉文化。以温泉为主要核心点,围绕着温泉逐步开发出来的一系列与之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未来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温泉产业链,在彰显咸宁市温泉文化的同时,更多的带来经济效益。有效的将温泉文化融入商业步行街的每一砖一瓦中,用细节来衬托咸宁市温泉文化,用温泉文化来提升商业步行街的独有性和差异性,给游客留下更深的印象。
四、借力旅游发展,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聚合力和辐射力
1.融入旅游业发展,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聚合力和辐射力
通过特色旅游城市的打造与具有鄂南文化特色的咸宁商业步行街的相互促进,不断丰富具有特色鄂南文化的商业步行街的内涵。咸宁市是武汉的“后花园”,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桂花之乡的美名,还是温泉之都的口碑。立意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咸宁商业步行街,无论是在地理条件上还是经济发展需要上,都能很好的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旅游业弥补了商业步行街对于大量人流的需要,而商业步行街则是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购物环境,二者由此达到互补的效果。无论是对于旅游业,还是商业步行街,这都是一次将商业步行街和旅游节有机结合起来很好的契机,以旅游业的发展来进一步带动步行街的发展,以步行街的发展来为旅游节增加更丰富的内涵,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丰富旅游内涵,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的聚合力和辐射力。
咸宁作为一个地道的旅游城市,旅游是其另一大特色,咸宁曾被评为标准化旅游地级市之一。咸宁出产楠竹、桂花、茶叶、苎麻、水产、蔬菜、水果等特色产品,而且,咸宁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素以山青、水秀、桂香、竹翠、泉温、洞奇享誉于世。与此同时,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对独特文化的领略,而且越来越扩展到商务活动。近几年咸宁市新举办了国际温泉旅游节,在节会期间,国家、省各级领导、各方嘉宾纷纷汇聚咸宁,100多家主流媒体、200多名记者的话筒都对准了咸宁这个地级城市。在国际温泉旅游节开办以来,来自省外的游客暴增,温泉各大酒店的日接客量达到了惊人的5000人,累计量达到了8万人次,实现的旅游收入高达3000多万。利用不断丰富的旅游内涵,通过特色产品的购物、招商引资等打造和提升咸宁商业步行街的聚合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第一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李珊.商业步行街之空间界面营造[J].重庆建筑,2004.
[3]褚有福.积极省中发展商业步行街[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
[4]赫鹏利,吴旭云.中小城市发展商业步行街的思考[J].商业现代化,2006,(10).
[5]丁绍莲.中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发展困境之实证研究—以惠州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为例[J].2007
[6]邓雪娴,刁弥.商业步行街设计回顾与思考[J].建筑学报,2004,(4).
[7]龚静,文益明.武汉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形态[J].山西建筑,2006,32(21).
[8]刘博敏.论现代城市更新预期发展趋势[J].东南大学学报,1996,(11).
[9]胡兆量.步行街和广场的文化品位[J].城市问题,2003,(04).
[10]李毅杰,高虹,赵立国.商业步行街规划方案交通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19).
[11]李静,张卫华.商业步行街交通影响分析及交通组织优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1).
[12]白理刚.商业步行街交通组织的几种方式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科研)2007,(31).
[13]胡兆量.《步行街和广场的文化品位》.城市问题,2005,(4).
[14]胡兆量.《步行街的功能与特征》[J/OL].中国商业专家网,2004,11,5.
[15]赵旭.城市轨道交通次生环境影响若干问题探讨.交通环保,2004,(2).
[16]丁绍莲.欧美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轨迹及启示.城市问题,2007,(3).
[17]袁晓灵.对发展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思考[J].经济师,2004.(5).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