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19 09:5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敏 点击次数: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后期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具体的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T)对浙江省某城镇初中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其中父母离异初中生样本211名,完整家庭初中生320名;结果: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完整组,离异组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四个维度与完整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在恐怖倾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较完整家庭初中生而言,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差。
关键词: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在学校心理危机学生排查和个别心理辅导中发现,有较突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中多数有父母离异的背景。因此,通过对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考察,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帮他们适时化解危机、助其顺利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对浙江省某城镇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父母离异初中生样本211人,其中初一75人,初二55人,初三81人,男生占46.9%,女生53.1%;完整家庭初中生样本320人,其中初一97人,初二108人,初三115人,男生占46.9%,女生占53.1%。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教授对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试”进行修订而成的标准化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MHT)[2],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折半信度系数为0.91,重测相关系数为0.67~0.86。量表共有100道判断题,分为9个分测验,包括效度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被试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不计分。分数越高则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3、研究程序。采用班级团体施测方法,由学校专职心理老师担任主试。测试使用专业心理管理软件由学生操作电脑完成,整群测试完成后,抽取研究所需的有效问卷样本。
4、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专业心理软件和Excel2003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统计方法有Z检验。
二、结果分析
1、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见表一。与完整组相比,父母离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完整组。
2、离异组与完整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在对离异组与完整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双总体Z检验显示,离异组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全量表等四个维度与完整组有非常显著差异,在恐怖倾向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具体检验结果见表二。差异检验的结果与上表一致表明: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与完整组相比差异明显,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比较广泛。
三、具体来说,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冲动倾向严重。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初中生在冲动倾向上的检出率为28.9%,将近完整组检出率的两倍。父母离异初中生往往都经历过父母离婚前后那段动荡不安的日子,家庭中的争吵、指责甚至打闹,极易使他们产生压抑、郁闷、烦躁的情绪。往往外界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诱发他们的情绪,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2、心理问题引起的身体症状突出。心理问题常常会通过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这是由于强烈的焦虑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胸闷、头痛、出汗、失眠、对声音和光线过敏等。调查发现,身体症状比较明显的父母离异初中生检出率为29.9%,与完整组相比,高出14.6%。
3、有较明显的恐怖倾向。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初中生在恐怖倾向上的检出率为22.3%,父母离异初中生出现的恐怖倾向是与对失败、失望、惩罚的不安和对人的敌意混杂在一起的。由于夫妻离异后,他们往往把生活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高期望于孩子,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老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既害怕受训斥,又害怕受处罚,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变得胆小、退缩,易形成胆怯的性格。
4、自责倾向较突出。调查结果发现,23.3%的父母离异初中生检出了自责倾向。父母离异会使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感觉,因而经历父母离异的初中生往往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总觉得低人一等,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
5、存在一定程度的对人焦虑。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由于一些父母离婚时把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甚至不惜玩弄“苦肉计”,在孩子面前说自己被对方所伤害或贬低对方等等,这些极易给他们日后的人际交往造成困扰,使他们对交往缺乏信心、对交往感到焦虑而缺乏安全感。调查发现:父母离异初中生在对人焦虑方面的检出率为16.6%。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较完整家庭初中生而言,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差。究其原因,有研究认为,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一些中介因素如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产生作用。造成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直接的真正原因是,亲子关系的失调、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个体对家庭缺损这一挫折情境的适应性困难等[3]。离婚是压力最大的生活事件,会引发个体和家庭系统的很多变化,尤其是此时,与关注孩子相比,成人更加关注自己,由于这一关注点的改变,亲子关系的功能遭到了破坏。而父母离异初中生在父母离婚时年龄均较小,或处于学龄前或处于小学阶段,此时他们对父母离婚反应是消极的,对父母离婚后的适应可能是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良亲子关系的影响会慢慢表现出来。尽管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逐年增强,但即使到了中学阶段,也是难以消除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累积性的消极影响,相反,随着自我意识和新的心理冲突的发生,常常还会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更为严重。
因此,要有效地摆脱和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沙龙、亲子关系辅导工作坊等形式,改善父母离异初中生的家庭系统的功能,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状况下的新规则、角色和互动方式;二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小组辅导和心理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同时阶段性的开展心理问题的筛查与检测,并通过跟踪式的辅导帮助父母离异初中生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美]JerryJ,Bigner著.郑福明,冯夏婷译.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导论(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3).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