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个人批评狂欢化背景下的学院批评重建(2)

时间:2014-01-03 14: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毛思敏 点击次数:

  而本该出现在个人批评和媒体批评中间,起着牵制和引导作用的学院批评,却出现壁垒化现象,日益萎缩到高校或者专门研究领域,同外界丰富多彩的狂欢情景割裂开,有自说自话的倾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学院批评都是批评的主体,依托其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开阔的历史视野,凭借其敏锐的学术眼光,学院批评者们控制着批评的主流话语。然而,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个人批评的崭露头角,媒体批评日益壮大,学院批评依然在自己的专业学术批评中自说自话,使用普通受众难以理解的学术概念和晦涩的学术语言来进行学术交流,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因此也遭到了大众的讥讽,甚至有人这样批评:“批评家尤其喜欢借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来解释小说,甚至简单的叙述性的话都能解释的东西,偏偏用非常抽象的术语或者套话,挟学院所谓的权威优势来宰割作品。”[3]甚至学院批评者自身也在自我反省中提出:“学术研究的新模式化的产生和僵化,进而导致批评的学术活力和思想力量的真正丧失。”[4]由此不难看出,学院批评逐渐丧失了对影视创作和影视鉴赏日益色彩纷呈现象的直接书写和批评能力,并对大众的活跃参与有了不知所措的惊愕。如何应对和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学院批评走出壁垒化的关键所在。

  三

  在新媒体时代,学院批评固守于自己的学术领域,渐渐失去话语表现力,一方面是学院批评本身的小众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整个学术体制的枷锁阻碍了他们面向社会的机会有关。在批评狂欢化背景下,学院批评应该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素养,重塑批评的公信力,并树立审美和人文的标尺,担负起把关人的责任,提高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品位。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壁垒化,走向社会,面向鲜活生动的时代前沿,牵制媒介批评的功利化,引导个人批评的狂欢化。

  学院批评固守其独立批评精神,一方面彰显了作为知识者所具有的批判独立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往往可能滑向保守自闭。其重要的表现就在于运用一些生僻晦涩的概念或者理念诠释影视作品,企图挖掘不被大众发现的影视作品背后的独特精神文化价值。这当然是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学术内涵的学者应当具备的,也是高于普通个人批评和媒体批评的独特学院批评价值所在。然而,从另一层面上也一定程度上将自己置于大众接受之外,有颐指气使之嫌。学院批评所应用的话语,只是在其学术圈子内通行,也仅仅是学术圈子内的人可以理解应用。这就给自己面向大众设置了壁垒。

  另一方面,学院批评的体制化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壁垒。学院批评渐渐被一系列体制性规定圈住,例如学位的攻读、职称的评定、课题的申请、学术奖项的争夺、研究基金的评审等,这些都是学院体制化的重要表现。对此,学院批评者们争相为此奔波。有人讥笑这些体制化的诉求,然而,不可否定的是这些体制化的产物同样包含了薪金和社会地位,也包含了最终批评文章的发表和发生以及个人劳动的价值获得。这种量化的考核使批评者们经营于是否能够展现学术修养和学术成果,因此不自觉就进一步脱离大众语言进入学术话语圈,甚至更进一步,更多的引进西方新鲜的学术概念和理念,全然不顾是否会在受众上被大众接受。因此,学院批评在不断提高学术成果的阶梯上,离其批评本原和目的越来越远。而学院批评的体制化最终造成的是如下局面批评者离开文学特有的指向当下的鲜活性,退入学术圈或者学院里做教授。

  当然,学院批评中还有一部分批评者走向大众,走向媒体,然而在功利性和独立性中步步为营,走得也极为辛苦。如何能够既顾及学术修养也能够面向大众,成为走向大众的学院批评者面对的难题。

  四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学院批评不仅仅要固守其学术领地,也应该走出去,面向大众,利用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积累积极参与当下批评实践,对整个社会文化审美建设起到应有的建设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学院批评应该回归批评的本原和目的,回归到人文主义本位。一方面高举独立批评精神,另一方面真正用平实语言接近大众,引导大众。同时,也应该对体制化的学术环境进行反思和修正,建立合理而富有灵活性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再只是局限于学术圈本身的学术程度,而是更应该演化成社会文化精神。“他们在直面现实的基础上,对批评的定位、批评的功能、批评的出路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希望能在喧嚣声中建立起自己的批评园地。他们已不再简单地将批评的变化归结为批评家的责任感的丧失,也并不消极地面对批评的边缘化,而是在承认市场经济带来了批评多元化的前提下,寻求有效摆脱困境的方式以期确立自己的位置。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思考仍可能无法担当起传统批评整饬文化和艺术的重任,但其不懈的努力却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的健康前景。其中,王一川以‘批评的理论化’为当前的学理批评找到了一种定位方式。他认为,置身在与鉴赏型、媒体型和日常型批评相互共存的多元格局中的学理批评应当在学院氛围中理直气壮地走自身的理论化道路。”[5]

  [参考文献]

  [1][法]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M].北京:三联书店,2002:46.

  [2]曾军.大众影评的崛起及其问题[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3).

  [3]张大春.小说稗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张学昕.话语生活中的真相[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1-2.

  [5]周兴华.批评的批评:世纪之交的反思与期待[J].哈尔滨:文艺评论,2005(04).

  [作者简介]毛思敏(1980—),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审美文化专业2012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