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09 15:5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陈雪斐 点击次数:
摘 要 通过分析我国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初步探讨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逐步培养起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及其行动能力。
关键词 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12-02
1 前言
随着媒介技术的加速发展,少年儿童深陷多种媒介的环境中。尤其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电视机、电脑(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的普及,QQ、微博、微信、朋友圈、游戏等新媒体形式深刻地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少年儿童的生活、娱乐、交往和学习方式,深刻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众传媒已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动摇、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1]。
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少年儿童的媒介理解与批评能力,即利用媒介资源为学习和生活服务,提升少年儿童对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分辨与理解,培养他们乐用媒介、善用媒介的能力。本文主要围绕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媒介素养教育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2 我国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的概念由英国学者提出,此后,媒介素养概念不断丰富。其中,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3]。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于1933年的英国,此后相继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开展。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研究起步早,还有相应的实践探索,并且取得显著成绩。
相比较而言,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较晚。1997年,卜卫等一批学者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2001年,我国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众开始关注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2004年10月,我国第一本全面解说媒介素养教育的书籍《媒介素养》出版,该书初步进行了媒介教育的专题研究。2007年,广州市少年宫开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程。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合作,开展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此后,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团队和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团队,深入北京、浙江、上海、湖北、辽宁、安徽、山东等地,开展实践研究。2010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了《畅游媒介海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学手册》。2012年,首套三种分别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在广州编写出版。2013年10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成长教育研究中心“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发布了《2013年广州市儿童媒介素养调研报告》,关注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现状。2013年,媒介素养教育基地在北京12所大中小学落户。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实践,并开发出了针对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教材。作为培训和指导教材,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局限于部分地区和课堂之中。由于小学课程设置中没有相应的课程,教材不可能大范围使用,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处于初级研究阶段。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