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基于层次分析和状态空间的石漠化地区生态承载力(2)

时间:2014-08-20 10: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孙树婷周忠发李世江 点击次数:

  3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
 
  状态空间法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状况。利用状态空间中的原点同系统状态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数表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8]。状态空间法的数学表达式如公式(5)所示。
 
  RCCSUS=RCC-M=■-■(5)
 
  式(5)中,RCC为区域承载力的大小;M的大小即定量地代表区域现在的发展状况;RCCi为区域系统第i项指标项时段的理想值;Wi为RCCi轴的权重;RCSi为区域系统第i项指标项时段的实测值[8,9]。所以根据RCC与M的比较,对区域的实际承载状况进行判断:当RCCsus>0或RCC>M时,可持续承载;当RCCsus=0或RCC=M时,可持续承载阈值;当RCCsus<0或RCC3.1综合分级评价标准
 
  对生态承载力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把高承载力和中承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通过计算高承载力和中承载力面积和与区域总面积之比,表示生态承载力的综合水平值。将此值与0.6和0.8进行比较,此值大于0.8的属于高承载力水平,0.6~0.8属于中承载力水平,低于0.6属于低承载力水平。此分值越大表示现实承载力越高,分值越小表示现实承载力越低。
 
  3.2评价结果
 
  根据2010年绥阳县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数据,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对绥阳县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绥阳县生态承载力及各乡镇生态承载力分布状况,如图1和图2所示。
 
  由表2可知,绥阳县生态属于高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绥阳县总面积的45%;属于中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绥阳县总面积的28%;属于低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绥阳县总面积的27%。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值为0.71(表3),说明绥阳县生态承载力总体呈较好的态势,整个区域大部分区域承受的压力不大,属中承载力水平。从乡镇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得出绥阳县15个乡(镇)中,3个属于低承载力水平,占20%;8个属于中承载力水平,占53%;4个属于高承载力水平,占27%。绥阳县15个乡(镇)中生态承载力最高的是洋川镇,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值为0.92,其中洋川镇高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洋川镇总面积的60%,中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洋川镇总面积的21%,低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洋川镇总面积的19%。生态承载力最低的是小关乡,生态承载力综合水平值为0.51,其中小关乡高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小关乡总面积的24%,中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小关乡总面积的26%,低承载力水平的面积占小关乡总面积的50%。
 
  3.3综合评价与建议
 
  低承载力地区包括枧坝镇、平乐乡和小关乡3个乡(镇)。造成其生态承载力低的因素主要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多且森林覆盖率低,资源开发不合理,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所致。所以政府应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鼓励发展农业,从科技入手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禁止陡坡开荒,改种灌木或乔木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
 
  中承载力地区包括郑场镇、温泉镇、风华镇、太白镇、宽阔镇、大路槽乡、黄杨镇和蒲场镇共8个乡(镇)。该地区森林覆盖度一般,资源开发量较为合理。但是部分区域存在人口压力大的现象。中承载力地区是提高全县生态承载力的关键地区,因此应积极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资源、生态的全面发展。
 
  高承载力地区包括洋川镇、旺草镇、茅垭镇、青杠塘镇4个乡(镇)。高承载力地区植被覆盖度较高、人口压力较低、资源环境开发力度不大。高承载力地区主要是维持现有发展趋势,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各乡镇比较优势发展乡镇优势产业,努力缩小乡镇间发展差距,同时优化全县生产力布局,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不断提高县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10-12]。
 
  4结论
 
  针对绥阳县实际情况进行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分析,得出绥阳县生态承载力总体呈较好的态势,整个区域承受的压力不大,承载能力属中等,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同时验证了评价数学模型的实用性与科学性,为县域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生态承载力低的地区仍有必要提出地方性法律法规对生态方面进行保护,使得生态系统的循环更为良好。研究在指标选取上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因此现有的指标体系能否充分反映绥阳县的生态承载力,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志峰,隋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5):586-594.
 
  [2]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549-555.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张克湘,李在文.贵州省地图集[M].贵阳:贵州省国土资源厅,2005.
 
  [5]王朝文,张玉环.绥阳县综合农业区划[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6]吴声凤.层次分析法在喀斯特地区退耕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09(10):52-55.
 
  [7]许树柏.实用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
 
  [8]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9]邓波,洪绂曾,龙瑞军.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9(3):281-289.
 
  [10]王密,何谋军,叶晓云.喀斯特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10-13.
 
  [11]黄青,任志远.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2):11-17.
 
  [12]闫利会,周忠发,王媛媛.丹霞地区水土流失遥感评价及空间分异[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0):4491-4495.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