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11 10: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谷云黎等 点击次数:
四、结语
中国的很多地区,例如云南,是地震频发区,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适宜性”建筑材料、技术,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体现出“适灾”、重建的优越性。“抗灾”、“减灾”所用的技术手段,“适灾”也可以同样适用,“适灾”与它们的差别不仅仅在于一个概念,一字之差代表的是观念和出发点的变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理念中,房屋是一个可以不断重修、维修、改建的“居所”,低成本、“适灾”是它们固有的属性,维持这些文哲艺术“属性”,既可维护传统工匠队伍的完整和延续,同时也是在维系当地的传统文化,很多地区现代建筑材料还很难进入或者成本高,并不适合在普通建筑中的推广,“适灾”的理念与技术不失为更“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郑力鹏.开展城市与建筑“适灾”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5(8):39-41.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哲理研究——以龟形城市格局为例[J].中国名城, 2010(8):37-46.
[3]顾孟潮.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建筑哲学观[J].重庆建筑,2010(12):37-40.
[4]唐代兴.环境哲学当代建构的学科视域与蓝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8):84-9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