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17 14: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梦媛 点击次数: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吕翼对故乡的民俗风情有更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在他的小说中,作家对彝族古老的文化、宗教信仰、独具特色的歌谣、生活习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民俗事像贯穿全文,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小说的情节构造中,作家穿插了大量的彝族歌谣,有表现日常生活劳作的彝家古歌《织麻布》,有表达男女青年爱情的对歌“山上梨树箐中藤,藤子爬树缠得紧。妹是山上青栗,想哥做根爬树藤。要学寨中万年青,莫学杨柳一时新。韭菜割了还发叶,你我相爱莫断根。”[3]P.42特别是在《疼痛的龙头山》一书中各种彝族歌谣几乎贯穿了作品人物的日常生活。小花娇信口念出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歌谣“乌鸦妈妈黑油油,儿也黑油油;喜鹊妈妈花翅膀,儿也花翅膀;兔子妈妈豁豁嘴,儿也豁豁嘴;狐狸妈妈花花脸,儿也花花脸”。“大白鸡,下白蛋。没有妈妈怎么办?跟猫睡,猫抓我;跟狗睡,狗咬我;跟牛睡,牛踢我……小娃小娃你别哭,外面来了驴大叔;驴大叔,脖子粗。走近了,瞧一瞧,原来是头大肥猪!”普麦兴趣所致张口而唱的彝族歌谣“龙头山上一窝的雀,一气飞到石岩的脚。要落要落又不的落,不落不落又想的落。天晴的做个窝,下雨的得躲躲。哎哟哎……”追求木香时那隐含爱恋的歌谣。这些歌谣不同于灯红酒绿下的靡靡之音,唱出了大山的刚健雄伟、山野的清风绿水,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层层叠嶂的大山深处,青山绿水的彝家村寨。这些歌谣语言平实真切,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别有风味,构成吕翼小说独有的情调,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吕翼小说中对衣食住行的描写也同样体现出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例如彝族特有的服饰“擦尔瓦”(彝族传统服饰,无领无袖,像一口钟,下端缀长穗,长到膝下)这是用羊毛擀制的一种披篷,有御寒、防水的作用。
建筑方面:村庄里多为土掌房,彝家人造,四四齐齐的墙,平平整整的顶,都是红土筑成。有的年代很久,有数百年的历史,瓦顶上覆了青苔,偶尔还开几株不知名的花儿,或红或白,招蜂引蝶,门板上积了烟尘,廊檐下飞着燕子。干干净净的院落里,因形就势,这里挂两串大红辣椒,哪里堆两垛金黄的包谷。角落里,扁担或者让乌桕,绿出了院墙,遮住了光阴。
饮食方面:灶塘边随时烤好的岩茶、家酿的苦荞酒,招待客人时的烧腊肉、杀牛杀羊杀狗、办三大碗、做火烧牛肉。
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迎接客人,节日盛典时所跳的锅庄舞充满了激情和欢乐,跳出了彝家人的热情奔放、爽朗刚健。
作家的描写平实自然,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出淡淡的温情。作家的书写是一种面向故乡的深情书写。
吕翼小说中民俗文化还体现在精神方面:例如宗教信仰、巫术迷信等等。小说中作家详细描写了送丧时,为死者超度时所跳的乌蒙木鼓“乌蒙木鼓是杨树村人最拿手的好戏,每组由四位壮汉组成,四人怀挎腰粗的木鼓,左手抚鼓,右手执。每跳一步,身体便摆动一下,击鼓面一下。这鼓由泡桐木做成,鼓面用牛皮蒙就,声音古朴,沉闷激越,惊魂动魄。在辅之以锣、钹、镲、哨等几种响器和泡桐木做成的唢呐,更让人惊魂。队伍首尾相连,浑然一起,蔚为壮观。四筒鼓套路很多,变化无穷,有什么小牛镲痒、双龙抱珠、二龙抢宝、喜鹊登枝,还有什么童子拜佛、老猴背瓜、犀牛望月、乌龟磕头………一百〇八个套路让那些打着白布包头、穿深黑宽装裤的壮汉们一个个汗流满面、气喘如牛。他们心里痛苦呀,他们心里思念呀,他们心里仇恨呀,他们心里郁闷呀!他们咬着牙,抿着嘴,瞪着眼,绷着脸,将这一些陈杂的人生苦味全含在嘴里,憋在心里,变成饱蓄的力量,在手上,在腿上。在暴露的青筋上。”丧礼上男人跳木鼓,女人们披麻戴孝,老人们唱孝歌,孩子们哪里热闹就往哪里跑。整个杨树村黄尘滚滚,喧闹非凡。乌蒙木鼓动人心魄,直抵灵魂深处,跳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蕴含了生者对死者的缅怀和祈祷。
在《疼痛的龙头山》中,那古老悠远的彝族经文在大洋芋爷爷默默的守护中,在白洁老师和小罗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处奔走努力下,得以永远传承。从此大洋芋爷爷虔诚而沧桑的诵经声穿透了岁月的风尘,飘荡在龙头山的上空,护佑着他的子民,让心灵得到洗涤、使喧嚣的内心得以平复,呼唤着远方文哲艺术游子灵魂的归依。
这些民俗事象构成了吕翼小说一道独特的风景,作家从故乡的民俗文化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小说。
吕翼的小说是面向故乡的深情书写,故乡的山水、文化是支撑作家创作的灵魂,作家不断从故乡醇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系列的“杨树村传奇”、“龙头山故事”的小说。
参考文献:
[1]吕翼.割不断的苦藤[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吕翼.小说该为谁说话[J].领导科学,2005,(23):55-55.
[3]吕翼.土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4]吕翼.疼痛的龙头山[M].
[5]王嘉良.眷顾与批判:民俗叙事的两重视角与两种姿态——民俗文化视域中的现代中国文学[J].河北学刊,2011,31(1):91-95.
[6]牛殿庆.从乡土拔节的故事——赵淑萍新著《永远的紫茉莉》品评[J].文学港,2012(4):126-130.
[7]朱镛.良知和责任站在高处——关于吕翼小说集《割不断的苦藤》[J].边疆文学,2008(7):76-80.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