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批判与范式建构
时间:2016-10-04 14:3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史小艳等 点击次数:
【摘要】中国的新闻史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也暴露出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在认识论上,缺乏本体意识、主体观念较为淡薄;在方法论上,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以致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在构建新闻史研究范式上,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本文通过总结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的不足,创新性地提出“人本主义范式” “媒介生态范式” “民族主义范式”三种研究范式,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新闻史;研究方法;批判;范式建构
一、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批判
中国的新闻史学科建设已经基本建立起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理论扎实的结构体系。在新闻传播学范畴内,中国新闻史研究可谓成果丰盛。丁淦林曾言:“中国新闻史已成为‘具有扎实基础、能够持续发展’的‘颇有积累的独立学科’。”[1]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史研究更是突破了原有的框式,获得快速发展。关于中国新闻史发展阶段一直有多种说法,较为典型的有“两时期说”“三突破说”“四阶段说”。方汉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闻史以1978年为断点划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前一阶段主要研究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史;后一阶段则较为全面地研究新闻史[2]。丁淦林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李龙牧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稿》、方汉奇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3篇著作作为中国新闻史3个不同时间段的重要突破,以此作为新闻史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
李秀云在《中国新闻学术史》中抛弃了政治新闻史的观念和研究思路,将近代以来的新闻史分为前新闻学的历史考察、中国近代新闻学的建立、战时新闻学的兴起、纯粹新闻学与大众新闻学的分野四个时期,将新闻理论形态作为划分的基准,具有一定意义[3]。尽管新闻史研究成果丰硕,但是依然存在不足。进一步分析新闻史研究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并提出新的研究范式,仍为新闻史的发展所必须。下面尝试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剖析新闻史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1.认识论范畴:本体意识缺失、主体观念淡薄
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是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新闻史研究反思的成果。过去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新闻史研究过于依附革命史,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建立起与政治学的同盟关系,这种同盟结构虽然有失偏颇,但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不无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变革,原有的结构开始受到质疑,出现新闻史研究需要独立性的呼声。深入分析新闻事业发展的独特轨迹,研究新闻史发展的特有规律,是对新闻科学的尊重,也是对这一学科研究所应有的态度。宁树藩明确提出新闻史研究要清除政治斗争思想,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本体意识[4]。除了坚持“本体意识”,他还提出“两条腿走路”,也就是新闻史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报刊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方面的作用;二是报刊自身的发展历史,即新闻事业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的历史,尤其是新闻观念的变迁和经营管理的进步[5]。因而树立本体意识,强化主体地位应该成为新闻史研究者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尽管这种意识逐渐成为共识,但原有思维在研究中依旧普遍存在,这种思维改造需要的是行动力。在思考中被当作原因的,在行动中就会被当作规则,培根的名言提醒我们,思想的解放一定会引导实践,最终促成事物的改变。
2.方法论范畴:单一、孤立、片面的研究方法
新闻史研究成果数量可观、种类多样,涵盖中国通史、断代史、地方史等类别。尽管如此,中国新闻史研究似乎出现了整齐划一的研究模式。纵观历史与现状,可以发现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孤立、单一,通常立足于史料,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正如丁淦林所分析的一样,“中国新闻史研究,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即以史料为依据,做逻辑上、理论上的综合分析。”[1]重视史料,对史料做深入挖掘,做思维与理论上的研究与分析,的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符合方汉奇提出的“多打深井,多做个案研究”的理论,但这种研究模式过于单一且略显僵化。这种局面的产生既有必然性又存在各种偶然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又有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首先,新闻事业为政治服务的意识长期主导学者的研究思维,并没有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激发的百花竞放,而是过于强化新闻的意识形态理念;其次,中国的新闻史研究与国外的新闻史研究脱节,割裂了中国新闻事业与外国新闻事业相通、相连的普遍属性,导致中国学者孤立地、片面地研究新闻史;再次,新闻史研究多是闭门造车,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交流,较少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实证史料作为新闻史研究的方法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然而,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新闻史的研究需求,传统新闻史的研究方法应该面向现代不断创新,以促进新闻史学科的繁荣。
二、新闻史研究的范式建构
过去新闻史研究缺乏科学的范式创新,陷入了方法单一、僵化的藩篱。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束缚逐渐被打破,许多学者对新闻史研究的范式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彬的“三范式”论和丁淦林的“两范式”论。“三范式”是“革命史范式” “民族国家范式” “现代化范式”的统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纵向的结构范式。“革命史范式”长期以来位居新闻史研究的主流,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作为评价新闻史的评价标准;“现代化范式”将新闻史研究放在大的时代背景里考察,以现代化作为新闻史的评价指标;“民族国家范式”不同于前两种范式,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准则,考察新闻能否促进社会发展、民族进步[6]。李彬的“三范式”论侧重于新闻的附加价值,强调其对社会的服务性,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导向,但对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元素重视不够,对新闻事业的行为主体——人的思想和活动对史学认知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丁淦林提出的“两范式”论也颇有影响,第一种是体制与媒介范式。这种范式以“报史是报纸自身发达的历史”为新闻史观,以“报纸”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经营”为关注重点。第二种是政治与媒介功能范式。这种范式是时代的产物,以“新闻事业”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的“政治功能”为关注焦点[7]。丁淦林的“两范式”论以突出某项研究为重点,是一种横向结构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体制与媒介范式”和“政治与媒介功能范式”两种。“体制与媒介范式”将“报纸”自身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强调“媒介经营”的重要性;“政治与媒介功能范式”则立足于“功能性”,将“新闻事业”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媒介的“政治功能”[7]。由此可见,以上两种范式都是以新闻史的价值和目的为导向,无论提法科学与否,至少在宏观上为新闻史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丁淦林的“两范式”论同李彬的“三范式”论相比,研究对象更加强调媒介体制与媒介功能,他关注新闻的本体——报纸自身,将新闻史从边缘引向了中心地带,也具有新闻史研究的一般特征。“三范式”论和“两范式”论都注重新闻的社会功用价值,具有偏向性,都凸显了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