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04 09:0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宋晓菲 点击次数:
三、美国青春启示类电影中的“非情节化”叙事模式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美国年轻人所秉持的理想主义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消退,而产生了强烈的逃避现实,追求感官上的快感与刺激,弱化道德影响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青春电影之中衍生出了一个重要的,更受电影批评学者重视的分支,即青春启示类电影,电影中同样涉及成长主题,但是其反映现实阴暗面的力度更大,姿态更为独立,对社会问题的剖析也更为深刻。[3]而在形式上,青春启示类电影也与主流青春电影有较大区别。尽管“叙事是电影表现思想最主要的手段”[4],但是在青春启示类电影中,叙事并不一定要按照典型的戏剧叙事方式来进行,并不像戏剧叙事结构组织起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逻辑结构,事件与事件的联结也并不一定要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环环相扣的逻辑性为主,推动情节推进的并非是因果关系,而是尽量地消解逻辑,制造观众理解上的混乱。这种并不遵循模式的方式实际上也成为一种模式。
例如,在拉里·克拉克基于青少年亚文化拍摄的电影《滑板公园》(KenPark,2002)中,克拉克完全以一种拍摄纪录片的方式来进行叙事,让电影拥有一种粗犷的真实性和鲜活感。电影的一开始,男孩肯帕克就自杀了,但是随后导演却没有再继续向观众交代肯帕克的生平事迹以及他自杀的前因后果,而是开始叙述肯帕克其他几位朋友的生活,这几位青少年在混沌不堪的生活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实际上与肯帕克已经失去联系了,肯帕克的任务只是给影片奠定一个压抑的基调。电影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色,其他几位仍然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之间的生活也没有什么关联,唯一的关联只是他们在成长中都各自经历了暴力、色情、狂欢等放纵而糜烂的生活。电影中的情节以一种拼贴的方式呈现,暗示的是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无序。与之类似的还有格斯·范·桑特的《大象》(Elephant,2003),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RequiemforaDream,2000)等。
除却校园类电影以及青春启示类电影外,拥有成长主题的还有一部分以成人为中心的电影。成人同样拥有着困惑的弱点,他们也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之中战胜弱点,获得成长,与年轻人不同的是,成人的成长不在于生理上的发育和知识经验的累积,而是在于理想、人性的升华。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韦斯·安德森的《水中生活》(TheLifeAquaticwithSteveZissou,2004),电影中的主人公史蒂夫已经是一个面临着中年危机,与自己的妻子离心离德的成人,他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海洋纪录片的拍摄之中,除了这是他能力的证明之外,他还要在与波涛的抗争之中找到一条曾杀死自己老朋友埃斯特班的美洲虎鲨为友复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自称是他儿子的耐德,并让耐德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团队。两人的关系时而融洽,时而又充满猜忌。结果在一次直升机意外中,耐德葬身大海,这件事彻底让史蒂夫成熟了,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并没有承担起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最后史蒂夫在捕到美洲虎鲨后又将其放生了,这一行为表示他进一步地成熟了,即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这一类电影在叙事模式上与第二类“成长—喜剧结尾”模式基本一致。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本·斯蒂勒的《白日梦想家》(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2013)等,但成人的“成长”是不直观的,以成长为叙事主线、以成人为主角的电影并不在成长类电影之中占主要部分,因此不再赘述。
安德烈·戈德罗曾经指出,讲述故事在电影机诞生时便开始了,可见叙事对于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关系着电影的表现力。在美国成长主题的电影中可以发现有三种较为典型的叙事方式,分别为“对抗/迷茫—悲剧结尾”模式和“成长—喜剧结尾”模式以及“非情节化”模式,在这样的叙事模式中,电影编织起独具匠心的情节,各自实现了与观众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武晓欣.飞扬的青春[J].电影文学,2012(02).
[2]杨柳.在青春的俗套里成长——好莱坞青春喜剧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电影,2014(06).
[3]张捷.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青春启示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