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5 10:2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影视服装用其特殊的语言来诠释影片,给观众展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影视服装,其宗旨是为影片服务的,它同时又具备日常服装的属性。影视服装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来反映影视作品的社会环境、文化、政治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情等。让观众进行视觉享受的同时,体会影视作品的内涵,引发思考。在设计影视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展现的时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地域差别等。
[关键词]影视服装;服饰色彩;视觉冲击;服饰造型;影响力
影视服装有其特殊性,它可以表现出社会环境、文化,政治背景和人物的身份地位、心情等。服装对影视的艺术表现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服饰的色彩、款式来展现影视的艺术内涵,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特征,让观众享受视觉盛宴。
服饰色彩,震撼视觉的冲击力
人对色彩有本能的感觉,红色和橘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蓝色和紫色给人清冷和宁静的感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地域都影响着人们的色彩喜好。每个人对于色彩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感官刺激,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一)服饰色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后穿着黑地绣金花的睡袍绣金色菊花的时候,黑地睡袍表现出王后阴郁的性格特点,金色的菊花表现出王后内心涌动着巨大的阴谋。《红磨坊》中,舞女和画家共进晚餐,礼服裙夸张的黄色和蓝色的披肩与周围那些穿着优雅的晚礼服进餐的女士相比都表现了舞女的爱慕虚荣和轻浮。同时,把她的自卑和不安刻画得入木三分。影片《简·爱》中,简·爱总是穿着深色的套装或长裙,表现出她的忧郁和冷静,这和她在孤儿院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当她和庄园主人罗切斯特恋爱时,穿了一袭蓝地碎花长裙,一改往日的忧郁和沉闷,显示出少女的浪漫情怀。但在色调上还是偏冷色,符合简·爱的性格特点,遵循了她的生活经历。
(二)服饰色彩对影视氛围的烘托
影片《英雄》中有一个场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白底黑龙的旗帜,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让观众感到死亡的来临。在围攻赵国的场景中,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白底黑龙的旗帜,一边是骑着黑马穿着黑色铠甲的武士,举着鲜红的旗帜。高举旗帜,口中呐喊“大风”,这壮大的场面中,鲜红的旗帜让人感觉到血腥、杀戮,黑白的旗帜让人感到死亡和恐惧。无名的黑衣,秦王和丞相大臣的黑袍大袖,同样让人感到博大,压抑,神秘和死亡。赵国书馆中赵国人的红袍大袖,在红色强烈的视觉冲击中,红与黑的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了危险的来临和血腥的杀戮。在残剑和飞雪的绿色衣袍中,感受到了爱情的浪漫和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在两人的白色衣袍中看到了爱情的纯洁和生命即将终结的无奈。这些服饰的色彩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在冲击观众视觉的同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同时对影片的故事情节的内涵做了精彩的诠释。
(三)服饰色彩是时代和身份的象征
在表现历史的影视剧中,服饰色彩就是时代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像《秦颂》《鸿门宴》《秦始皇》这些影视剧中,秦始皇和丞相等重要官员全是黑色的服饰,御林军也着黑色铠甲,秦朝崇尚黑色,这有相关史料记载,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周文王火德,色尚赤,因秦始皇十分迷信阴阳五行之说,所以认为是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而黑色主水,固尚黑),黑色成为秦代的尊贵色。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所以从袍的颜色上可以看出人的身份等级。到了唐朝,男服上品为紫色,皇帝贵为天子服用黄色,这时规定了只有皇帝才能用赭黄,从此,黄色成为帝王的象征,臣民不能服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王和王后极尽奢华的金黄色礼服、金黄色的王冠和金黄色头饰尽显王族的尊贵和威严。
张艺谋的影片《活着》中20世纪60年代人们穿的灰色军便服,蓝色军便服,绿色军便服,红袖箍,那一片蓝,那一片绿,都表现了时代的特殊性,这些服饰的颜色都表现了一个时代人们对色彩的偏好,甚至是阶级的代表。
影视服装的影响力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服装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影视服装展现影视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影视服装对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演员的服饰,发型等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一)服饰造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大襟棉袄塑造了农村少女的典型形象。开始穿的粉色碎花棉袄,展现了娇羞、青春可人的少女形象。后来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在山野里奔跑,表现了热恋中的母亲对爱情的热烈和执著。再后来母亲穿的青灰色棉袄,塑造了母亲老年的农村妇女形象,表达了失去父亲的哀伤。
电影《月牙儿》中,月容的母亲为了养活女儿,瞒着女儿去做了暗娼,被女儿发现时,母亲穿着绸布短旗袍,绣花鞋,凌乱的发鬓插着朵白花,嘴唇涂得鲜红,表现出沦落风尘中的妇女形象,白花表现了母亲绝望的心情。母亲生病后,在破旧的屋子里又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服,蓬乱的头发,食不果腹,反映了旧社会体制下,民不聊生的苦难。这些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在品味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到了服饰造型的艺术魅力。
(二)服饰造型烘托气氛,推动剧情
前苏联影片《办公室的故事》女主角出场,黑框眼镜,灰色调男性化H型大衣,短短的剪发一丝不苟,不化妆的脸,苍白的嘴唇,脱掉大衣后H型的黑色套装,严谨的工作作风,举手投足间都展现了女局长的冷硬,让人感到压抑。再看女秘书的出场,时髦的套裙,当时最流行的毛背心,高跟长靴,时尚靓丽,愉快轻松,充满了生活的激情,让人眼前一亮。办公桌前,所有的女性都穿着精致的、时髦的、符合个性的漂亮衣裙,开始精心地,细致地化妆,一成不变的,仿佛是一种仪式,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和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相比,女局长衣着总是一成不变的灰黑色,不化妆的脸,严肃的表情,冷冰冰、硬邦邦的性格。长此以往,一天又一天,直到新同事的到来,成为剧情的转折点。
随着剧情的发展,到新同事家聚会,女性们是花尽心思借机展示一番,争奇斗艳。女局长还是以严谨的套装出场了,但是换了橘色的衬衫,虽然与气氛格格不入,让人生畏,但那一点橘色却表现了女局长外表冰冷、内里火热的内心世界。其实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多姿多彩的生活。
剧情推进,女局长向女秘书学习如何装扮,她穿着长长的花裙子请男主角吃饭,她表现得局促不安,特意为他打扮,因为她恋爱了。女局长焕然一新,格子连衣裙,新烫的发型,漂亮的耳环,精致的化妆,同事哗然。然而误会的产生,女局长又回到了原来的装扮,一切又变得灰暗了,最后误会消除,完美结局。这部作品仅用几套服饰造型就完成了女主角的形象改变,从低潮时期的灰黑套装到高潮时期的格子连衣裙把女主角的人物形象拿捏得非常准确,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能不说明服饰的特殊魅力。
(三)影视服装体现时代、政治和文化
影片《活着》讲述的是40年代到60年代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开篇从40年代起,福贵少爷在赌场一身白绸长马褂,外罩黑缎马甲,一个纨绔子弟少爷羔子。这身装扮是那个时期带有清朝遗风的典型富家公子哥打扮。赌得倾家荡产后,灰布大襟棉袄,黑色免裆裤,瓜皮小帽,手插在袖筒里,蹲在墙根下,那个时代穷苦大众的打扮。打起仗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穿着黄军装,跟着部队到处跑,最后被解放军俘虏,又穿着灰色的解放军军装。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又穿回土布衣褂,大襟袄。到了60年代,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各种政治运动的开展,灰色、绿色的军帽,灰色军便服,①绿军装,红袖箍是那个时期的人民的主要穿着。那时候,人们的着装可以用万里江山一片蓝,万里江山一片绿,万里江山一片灰来形容。同一款式,不同颜色,不同阶级,压抑了人的个性。蓝色的工人阶级,举行的绿色婚礼,②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文化的象征。《活着》用不同时代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款式解读了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花样年华》中的旗袍再现了19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的着装盛况。30年代,旗袍盛行,旗袍的修长合体符合了东方女性的典雅线条,赋予女性婀娜神韵。《花样年华》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着装特征,旗袍是女性特殊的符号,张曼玉的旗袍或朴素或奢华,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民国初期,满汉融合,时髦女性反对封建,追求平等,与洋人通商,奉行洋务,经济的繁荣,国门的开放,这时融入了现代技术的、展现东方女性婀娜神韵的改良旗袍成为当时典型的服饰,创造了女性着装史的辉煌。
(四)影视服装对观众审美意识的影响
《庐山恋》的上映,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使得许多女性争相模仿女主角的服饰。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播出,又使得大街上充斥着“幸子衫”“大岛茂风衣”“日本学生服”。如果说那是刚改革开放,人们饥不择食的表现。那么,现在这个时尚社会里,在讲求个性的年代,影视剧中的服饰造型仍影响着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随着韩剧的热播,男女主角的服装、发型、首饰、背包甚至化妆都是现在时髦男女的效仿对象。这些服饰带来商机无限,也给服装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影视服装,其宗旨是为影片服务,同时又具备日常服装的属性。在设计影视服装的时候,要考虑到影视作品所要展现的时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以及地域差别等。这样的影视服装才是成功的,才能给人物正确的定位,才能给观众真实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注释:
①军便服:类似中山装,中山装是明贴袋,而军便服是四个带袋盖的挖口袋。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穿着打扮。五十年代,部分女性中也流行列宁装,列宁装为大翻领、单(双)排扣、斜插袋,腰间束带。
②绿色婚礼:指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年轻人举行婚礼都穿绿色的军便服,胸戴大红花,手拿毛主席语录,站在毛主席像前,向毛主席像鞠躬,然后拿个道具航船和亲人合影,代表毛主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47,94.
[2]鲁闽,编著.服装设计基础·美术卷[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69-75.
[3]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55,382.
[作者简介]刘秀东(1973—),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艺术学在职硕士研究生,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