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4 15:0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程恩庆 程橙 点击次数:
如果分裂了文本内受众与文本外受众,那么影评的信服度会大打折扣。某篇影评中,作者利用构图法分析了幼年马克思被欺负的镜头画面。该评论认为这个画面“使观众深深体会到了马克思的悲惨遭遇,制造了画面的隐喻效果,好像在对观众传递着主人公脆弱、受委屈的感觉……”事实上,这个画面是一个典型的视点镜头。在这个画面中摄影机放在马克思正在注视的方向,与他目光相接。根据表情可以推断,他正在注视着欺负自己的人,因此摄影机的位置正是施暴者所占据的位置。此时,坐在放映厅里的观众借用了施暴者的眼睛,他们所看到的范围引导他们进入了施暴者所拥有的位置,那么“使观众深深体会到了马克思的悲惨遭遇”就不成立了,因为只有当文本外受众具备了同情弱者的个人品质才能逆反文本内受众,才能“深深体会到了马克思的悲惨遭遇”。在另一篇评论中,作者认为“‘孤独’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是感动观众,触动人心的根本原因”②。其实除“孤独”主题之外,该片最重要的主旨——宽容的人生观——却被忽略了,借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我原谅你,因为你并不完美。你不完美,我也是。所有的人都不完美……我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陷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陷……好在,我们可以选择朋友。我很高兴我选择了你。”影片最后选用艾泽·蒙特③的名言作为最后的字幕:上帝决定了命运,但是谢谢上帝,我们仍可以选择朋友。这篇评论的作者失误于用自己所想所感的真实受众体验替换了影片制作者意图意义,只说其一不说其二,从而使评论不够客观全面。
二、元语言冲突
元语言是信息接收者进行阐释活动时所遵循的一套规则系统。接收者使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就会得出不同的意义。在影评写作中,如果同时使用文本外受众的元语言和文本内受众的元语言,就可能陷入逻辑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自圆其说影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混淆二者。
四川大学的赵毅衡教授是这样定义元语言的④:
1.符码是个别符号表意的解释规则,符码的集合称为元语言。
2.任何意义“翻译”都必须靠一个元语言体系。
3.元语言,就是能使文本在阐释活动中显现为一套意义的规则体系。
同时,他还解释了什么是元语言冲突⑤:
1.接收者使用不同的元语言集合,就会得出不同的意义。
2.一个描述系统不可能完备又自洽(哥德尔定律)。
把《玛丽与马克思》的文本内受众的规则体系设为元语言A:无神论;文本外受众的规则体系设为元语言B:有神论;影评人所用的元语言设定为元语言C:马克思的妈妈是个失败的母亲。仍以“婴儿从哪里来”情节为例,第一步,把“马克思的妈妈认为‘无神论者是妓女下的蛋’”作为元语言A和元语言B的作用对象。第二步,把元语言A和元语言B作为元语言C的作用对象。第三步,产生意义。那么,元语言A产生的意图意义是马克思的妈妈是错的,元语言B产生的解释意义是她是对的。将元语言A和元语言B(注意:不是意图意义和解释意义)作为元语言C的作用对象后就产生了影评人的意义——如果人们对宗教缺乏理性认识,则可能伤害别人或受到伤害。在第二步中,如果将意图意义和解释意义作为元语言C作用对象,就会陷入“她到底对还是不对”的矛盾。所以,一旦出现了新的元语言,旧的元语言就不再具备规则的功能了。
三、元语言C:解释元语言的元语言
元语言理论认为,不可能在同一个层次当中解决同一个层次的问题,否则就会陷入矛盾。比如把《塞维尔的理发师》里的理发师换成影评人,则是“他给影院里所有不给自己做观影分析的人做分析,如果他不分析自己,他就得分析自己”。
“历时性”与“共时性”是语言的两个维度,它来自索绪尔关于语言活动的句段和联想这两个层次的观点。“历时性”是水平维度(横向组合),指语言符号的句段,它必须通过时间流逝来完成传情达意。“共时性”是垂直纬度,指同时存在的联想,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普洛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调查》中提出,最重要的和起同一作用的因素不在“语音”(某个角色本身)而是在“音位”(某类角色的功能)上。元语言的阐述过程相当于历时性的句段。元语言A和元语言B的作用对象“马克思的妈妈认为‘无神论者是妓女下的蛋’”相当于语音,对象所处的位置是音位。因为音位上的主体可以变换,所以在元语言C句段中将元语言A和B放置在被作用的音位上,让它们失去元语言的功能,那么作为语音的元语言A和B之间的矛盾也就消失了,从而得出影评观点之一:如果对宗教缺乏理性认识,则可能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
在影评写作中,如果同时发挥元语言A和元语言B的功能就会陷入逻辑矛盾。解决办法就是跳出元语言A和B的规则制订新的规则,即元语言C。用来解释元语言的元语言有时也被称为“元元语言”,如果还要继续进行深层阐释,则还需要“元元元语言”,以此类推。事实说明,文艺作品的阐释活动其实是一个无限衍义的过程。
注释:
①戴锦华:《意识形态批评:〈阿甘正传〉》,《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②单娟:《浅析动画电影〈玛丽与马克思〉中视听元素对“孤独”主题的诠释》,《大众文艺》,2010年第21期。
③艾泽·蒙特EthelMomtord,澳大利亚著名诗人。
④⑤赵毅衡:“元语言:符码的集合”,“符号科学”,四川大学课程视频。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