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04 15:1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梁蕾 点击次数:
(一)短小精悍的台词
虽然张麻子、汤师爷、黄四郎三人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电影中三人的惟一共同点就是人物台词短小精炼。人物之间的对话基本都用短句,这样的语言结构更利于反讽的表达。
影片开头,张麻子带领匪众劫火车,子弹射出后,好像没射中,张麻子说:“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表面上是在说子弹,实际是在说自己的枪法很准。观影者能从这种别致的表达方式中,感受到张麻子的自信。
初到鹅城,汤师爷开始盘账,向张麻子汇报时说:“这里前几任的县长都把鹅城的税收到九十年之后了,也就是到了他妈的西历2010年了!”简单而夸张的语言,直指当时的恶劣的生存状态,民众已经没什么油水可榨了。而2010年,不仅指《让子弹飞》的上映之年,也从一定程度上反讽当今社会的高税收政策。这种黑色幽默下反讽的语言表达,让观影者既忍俊不禁,又陷入思考之中。
在三人初次见面之时,黄四郎说:“师爷高!县长硬!”师爷、张麻子齐声答:“黄老爷又高又硬!”表面上黄四郎先一步夸人,但却是想要自夸,师爷和张麻子十分识趣,赶忙将黄四郎认作“带头大哥”。而所谓高和硬,却也并非夸人,黄四郎在鹅城可以说是胡作非为、称霸一方,对民众高压、强硬正是师爷和张麻子的潜在之义,对黄四郎亦夸亦讽。
再如,师爷说:“我以为,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把扯蛋一词拆开来说,词语虽糙,但含义丰富。表面上在说喝酒、走路、迈步子,实际上表达了汤师爷的个人态度,恶霸黄四郎居高临下,张麻子以寡敌众,眼看就要伤及自己,用反讽的手法把师爷自己内心的话说了出来,既符合自己的身份,又以反讽之法“劝诫”张麻子。
又如,汤师爷在张麻子和黄四郎之间摇摆之时,张麻子深夜去汤师爷的房间。师爷问张麻子:“你是要杀我,还是要睡我?”此话一出,既有四两拨千斤的幽默,又表达了师爷内心的惧怕。张麻子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小动作,睡自己,显然不可能;杀自己,虽也不太可能,但自己也没有十足把握。两个虽然矛盾但又都不太可能的事情摆在了一起,表面上戏谑,实则是对张麻子的试探。
影片中,黄四郎对他的管家胡万说:“你如果活着,就早晚都会死;可是如果你死了,就能永远活着。”这句话与臧克家的诗很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逻辑上衔接较紧的话,乍一听,观影者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感觉像在很浅层地说一下纪念性的话。但是伴随着电影叙事的铺展,我们就会明白,黄四郎是要让胡万装死,然后再为他去做事,摆脱张麻子等人的束缚,前后照应式地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反讽手法。
(二)亦正亦邪的人物性格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张麻子、黄四郎、汤师爷。在每个人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除了原本设定的土匪、恶霸、师爷之外的角色含义,他们可能是革命者,可能满腹经纶。通过语辞反讽的运用表达,这三个人物的性格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反讽意味。
姜文扮演的张麻子,首要职业是土匪,但却有一个很有文化的名字“张牧之”。牧有守护之意,作为一名土匪头子,要守护鹅城,他睡女人却也在鹅城高呼“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他有革命的理想,最后也战胜了自己的对手黄四郎,但他需要面对的是兄弟不在,女人不在,独自一人离开鹅城。他的开始和最后的目的是什么?最一开始,他去劫火车,当县长,可能也是为了去压榨鹅城民众;到最后,他离开鹅城的民众,孑然一身,分文未取。目的与结果之间看似巨大的反差,却是他内心转变的真实轨道。
黄四郎的扮演者是影帝周润发。在人物还未出现之前,就已通过各种人物之口将其定义为鹅城一霸。但就是这样的人,却能如智者一般,有勇有谋,掌握局面。在与张麻子的斗争中,甚至一度还处于上风。他不仅懂得依靠武力和钱财解决问题,还心狠手辣,甚至还参加过辛亥革命,并持有当时的地雷。“鸿门宴”上,黄四郎说:“20年前,我和张麻子曾有一面之缘。”曾经都是赤诚为了革命之人,到头来却成了冤家对头,而且一个个或背离革命,或被革命所背离。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和与革命的关系,就是一曲绝佳的反讽小调。革命的理想与革命的现实一日达不成统一,下一场的革命势必将要来临。
葛优饰演的汤师爷是一个笑着死去的小人物。他不像张麻子和黄四郎一样,有过革命理想,参加过革命战争。他是一个目的最为明确的人,那就是挣钱,为了挣钱他周旋于张麻子和黄四郎之间。在汤师爷死前,他爱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如潮水般涌来,可汤师爷却再也无福消受了。金钱成了汤师爷的墓志铭,死在钱里,汤师爷死得其所,也是对他追求的最大的讽刺。
三、结语
《让子弹飞》中的反讽表达,荒诞而有趣,这让观影者在努力解读背后含义的同时,还有了轻松和快乐[6]。影片中,汤师爷死时,开始对自己谎言的忏悔,但当张麻子开始感兴趣提问时,他不仅嚷嚷着屁股疼,还又耍起了心眼,得先说“第二档事”。
基于反讽的特性,它在与观影者的互动上极为有效,言在此而意在彼,使得观影者可以从影片中抽离出来,去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贴切体会到反讽的效果,对电影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在《让子弹飞》上映的几个月里,观影者们对影片中的众多现象做了多角度的解读,这与反讽的语言表达不可分割。[7]
[参考文献]
[1]马丹尔.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5]曾衍桃.反讽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胡春华.情景反讽与语辞反讽之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08(01).
[7]姚俊.反讽暗示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