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3 17: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韩福文,王芳 点击次数:
(摘要〕首先对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进行了评述,阐述了其侧重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及城市意象个性与结构研究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其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铁西区的空间意象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基本途径,从中得出了老工业区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意象;城市旅游形象;工业遗产旅游;构成要素
工业遗产旅游作为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类,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中国一些大中工业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逐步受到重视。从其发展模式来看,以工业城市整体作为旅游吸引因素、塑造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已经成为客观要求。但是,在某些大中工业城市,由于用地十分紧张,工业建筑遗产及其遗址大多被清除,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大中工业城市怎样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能否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依据,以沈阳市铁西区为案例,对大中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塑造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新的发现。
一、城市意象理论评述
城市意象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
凯文·林奇于《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的,这本书也是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林奇通过对美国的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即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认为这五种要素对城市的可意向性起关键作用。他指出,如果这五种要素通过合理组织和设计形成鲜明的城市意象,不仅能给人们以安全感,而且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视觉愉悦、情感保障,增强人们体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从总体上看,林奇研究的核心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首先形成的心理意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的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以及城市意象的个性和结构等。
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他主要研究的是作为独立变量的物质环境,强调的是人们在城市空间中方向的指认。林奇说:“尽管意象本身是在与筛选过的感性材料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但如此产生的意象仍局限并着重于所见的事物。”对于林奇的研究,有人批评他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对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
实际上,林奇研究的目的是给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以利于人们对环境做出适应、选择和控制,因而似乎没有必要对城市意义做过多阐述。林奇认为,公众意象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群体认知”。在他看来,虽然城市中的每个居民对城市的感应不同,但是同一个城市的居民对城市意象要素的描述有趋同性。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这项研究将忽略心理学家可能感兴趣的个体差异,在此首先阐明的就是‘公众意象’的定义。”同时,林奇还认为城市不是为某一个人而建造的,而是服务于众多背景、性格、职业、阶层各不相同的人。因此,他主张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以利于公众意象的形成。林奇认为,综合意象是由城市环境意象的各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图形,具有浓郁而生动的特征,并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指出:“大多数观察者似乎都把他们意象中的元素归类组成一种中间组织,可以称之为复合体,观察者将这种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约束的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同时,林奇还用分级方式或连续方式对城市综合意象的结构进行区分,或组织由全面到具体的整体和部分组成的意象,或组织各部分通过一定时间顺序相互连接的意象。在林奇看来,综合意象或多或少是一组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意象,它们通常依据所涉及范围的尺度大致分为几个层次,使得观察者在迁徙过程中,能够按照需求从街道层面的意象转入到社区层面、城市层面乃至大都市区域层面中去。
林奇认为城市意象由三部分组成,即个性、结构和意蕴。他解释说,个性是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结构是意象所包括的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意蕴是物体为观察者所提供的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义,是人们对于城市的心理感受。他承认城市意象的个性、结构和意蕴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完全分开,但又认为意蕴问题十分复杂,有意蕴的群体意象不太连贯,并且意蕴不易受到物质操作的影响,所以提出“我们的研究将主要集中于城市意象的个性与结构”。当然,林奇对城市意蕴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如他所说,“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是迈向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城市意象理论在城市旅游形象
1、塑造中的适用性分析
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关于环境意象、公众意象、综合意象以及城市意象个性和结构的论述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具有直接意义。城市旅游形象就是以城市意象为基础,对城市意象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与提炼的环境形象、公众形象、综合形象和个性形象,它既是对城市意象的合理表达,也是对城市意象的完善与提升[5]。城市意象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立足于城市环境意象的塑城市旅游主要包括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购物旅游等,其中观光旅游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常见、最基本的旅游类型,也是目前中国旅游的基本趋势。观光旅游的最大特点是以观赏为主,它以观赏城市风光、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俗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俞孔坚在探讨观光旅游资源的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时指出,环境中85%左右的信息都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得到的。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应首先抓住物质环境的视觉特征进行组织与设计。
2、侧重城市公众意象的形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特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中国国内旅游总人次数是19.亿,出游率为143.2%。其中,城镇居民出游人次是.03亿,出游率是212.5%;农村居民出游人次是.99亿,出游率是110.6%。这说明,在中国旅游消费已经是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一个大众旅游的新阶段正在来临。大众旅游的目标市场是大众游客,大众旅游的产品具有廉价、便利、安全、舒适等典型特征。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城市旅游所推出的旅游产品应能供大多数旅游者享用,并有利于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共识,以形成对城市的共同印象。
3、注重城市综合意象的整合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它已成为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城市旅游吸引的整体性,具体表现为城市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既包括城市风景、园林、建筑、绿地系统、街头小品、博物馆、纪念地和旅游服务设施等,也包括优美的城市环境以及城市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应对城市意象的各种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以使旅游者获得综合性的感知印象。
4、凸显城市意象的结构与个性
城市旅游的特色是旅游城市竞争的重要内容,是旅游城市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根本保证。创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既要发展健全的城市功能,又要重视城市空间环境的艺术创造,同时还要挖掘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单从空间角度看,一个城市的特色由其特色区域、特色街道乃至特色建筑景观所表现。因此,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时,要根据城市意象的结构与个性精心组织和策划,使旅游者因景观的鲜明对比和个性而感到满足。
三、沈阳市铁西区空间意象的构成
1、要素描述
城市意象理论既然适用于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同样也适用于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区旅游形象塑造。自2002年以来,沈阳市铁西区在老城区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大多数工业建筑遗产及其厂址被严重破坏,那么该区能否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呢?为此,本文对该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根据林奇的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本文对铁西区的空间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该区仍然具备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基本条件。
2、铁西老工业区:强烈的场域效应
铁西区,是指2002年6月以前的铁西老工业区,位于沈阳市中心的西南部,因处于长大铁路西侧而得名。1905年,日本野战铁道提理部建立的首家使用现代机器的企业开启了该区的工业之旅。1932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铁路西侧开辟工业用地的规划中首次提出了“铁西工业区建设项目”,并将其确定为奉天西工业区。1937年,奉天工业土地股份有限公司在制作“奉天工业土地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地市街计划图”中,将铁西区的面积规划为10.76平方公里左右。1938年,奉天都邑计划科又将铁西区的规划面积增加约23.62平方公里。至此,铁西工业区基本形成。1945年日本投降时,铁西区有日资工业企业323家,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工业区。此后,铁西区向西不断扩展,几经变化,于1964年稳定在39.4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新中国成立后,铁西工业区曾密布着沈阳市以上的工业企业,是中国工业企业分布最密的地带。
城市是社会的表现,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百余年艰难的工业发展历程赋予了这块土地相似的特征,并由于与周边其他区域特征的不连续性而能够被清晰的识别。目前,尽管铁西区已与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成立了铁西新区,但是老铁西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环境关系,或者说是“环境场域”,并已深深地凝记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人们认识铁西区的空间载体。
3、铁路纵横:铁西区的边界特征
铁西区最突出的边界是铁路线、铁路道口和公铁立交桥等,它们并非只起隔离作用,而是更表现出了文化上的分野,是城区形象的一种“域化”。首先,铁西区周围由沈山铁路、长大铁路环绕。沈山铁路是原京奉铁路的关外部分,而长大铁路则是原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一段,这两条铁路自身都是宝贵的工业遗产。其次,铁西区内铁路支线密如网状。
据《铁西区志》记载,该区内有铁路支干线8条,延长线287条,加上皇姑屯机务段三角线,现在仍有部分铁路支线在使用中。此外,铁西区内还有铁路道口70处,有公铁立交桥座。这些边界作为独特的标志,使铁西区的空间构成在瞬间凝固,成为一个“空间与时间切面”。铁路作为铁西区工业发展的动脉,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人们心中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界标”和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
4、街名路向:铁西区文化个性的独特体现
铁西区的道路与过去紧密相连,并在线性延续的时间内发展,极具工业特色。铁西区南北走向的街名多带“工”字,东西走向的路名有些带有“业”字。例如,在日本殖民者统治时期,铁西区的街道名称有励工街、奖工街、劝工街、肇工街、兴工街、保工街、卫工街、启工街等,寓振兴工业、发展工业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9年对原有街路名称进行调整时,铁西区又增加了许多带“工”字以及带“业”字的街路。根据《沈阳百科全书》统计,书中所载街路有200条,其中与工业及其发展目标有关的街路命名为98条,约占总数的49%。在这98条街路中,带“工”字的街名有68条,带“业”字的路名有17条,带“建设”字的路名有3条,带“兴华”字的街名有2条,带有大企业印记的街路名有8条(表1)。这些街路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寄托了铁西人的希望与理想。
在铁西区的诸多街路中,建设大路在铁西区建设史上曾具有标志性作用,它是“南宅北厂”建设格局的分界线,如今在其两侧利用旧工业元素已建造了8个工业主题雕塑,即铿锵名录、雪花、力量、晨曲·暮歌、孵化、工业乐章—印刷变奏曲、工业魔方、机床1970等,成为一条靓丽的工业文化景观带;北二路曾是铁西北部工业区的轴线,新中国成立后有37家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分布在两侧,被称为“工厂一条街”。林奇指出:“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同时“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铁西区的路网格局和街路名称以及主要道路在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铁西区工业文化、工业文明的独特体现,彰显了铁西特有的工业文化特质,成为人们认识铁西、识别铁西的重要标志。
5、公园广场:铁西区工业文化的空间结晶
铁西区节点较多,主要有劳动公园、卫工河带状公园、铁西重型文化广场以及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等。劳动公园建成于1956年,因地处当时新建的工人村附近,故取此名。自2000年后,园内先后修建了劳模园、劳模墙、劳模路、振兴湖等,体现了铁西工业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卫工河带状公园是在原卫工明渠的基础上修建的。该明渠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是日伪时期制定的《大都市计划》北源新开河纵贯铁西直通浑河的运河。运河并没有修成,但明渠却成为沈阳市雨水、生活污水、工厂废水和污水的排放渠。1985年该明渠得到彻底改造,并把西侧建成为融路、桥、绿、景、园为一体的带状公园。近些年来,在卫工河两侧又增设了工业魔方、鼎、机床、铸、沙漏等取材于铁西工业元素的雕塑,成为卫工河畔改造的点睛之笔。重型文化广场建于2010年,是一座集城市景观、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26米高、堪称亚洲最大的雕塑“持钎人”,让每一位参观者不禁心生景仰。巨型雕塑的南侧是“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由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改造而成,是铁西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又一亮点。
这些公园和广场作为城区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点”,在区域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意义,是城区工业文化的一种凝聚形式,是城区工业文化在空间中的结晶。铁西人对这些公园和广场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们是铁西人心中的“情节”,是铁西人的一种生活情愫。
6、工业建筑遗产:铁西区的主要标志物
铁西区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物是工业建筑遗产。根据沈阳市文物局提供的资料,目前沈阳市有各类工业遗产15处。其中,尤以沈阳铸造厂大型一车间(翻砂)和铁西工人村的历史建筑群最为典型。沈阳铸造厂的前身,是由1933年的日本企业森田铁工所等12家企业合并组成的企业。该厂大型一车间(翻砂)在2007年搬迁后得以保留,占地4万平方米,“工”字形布局,造型独特、宏伟、壮观,改建成博物馆后极具视觉冲击力。2011年,在沈阳铸造博物馆原址上又扩建了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并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工业文物。沈阳工人村生活馆由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7栋3层苏式红砖建筑围合而成,是中国首个以工人生活为题材的原生态博物馆。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是闻名全国的工人居住聚集区,是当年全中国最现代化的住宅区。
这些建筑遗产及其遗址已经获得了特殊的文化符号意义,成为铁西区工业文化的突出代表,成为人们心中的“显性化标志”。
7、清晰的、可读的、比较完整的城区空间意象铁西区的道路、区域、边界、节点和标志物共同组成了城区意象的主要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晰的、可读的、比较完整的空间结构形式。而深厚的工业历史文化又有利于城区意象的形成,从而为塑造工业遗产的旅游形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资源。
四、基于城市意象的铁西区工业遗
1、产旅游形象塑造
基于城市意象理论,根据铁西区的空间意象要素及其结构,在充分考虑工业历史文化资源和产业转型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铁西区的空间意象建设,努力塑造其工业遗产的旅游形象。
2、全面认识铁西区工业遗产的内涵和构成
工业遗产是指工业文明的遗存,不仅包括工业纪念物、工业建筑、工业旧址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而且还包括作为工业遗存证据的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或由工业生产创造的文件档案、人工制品、人居环境以及自然景观和城区景观等。因此,对铁西区工业遗产的认识不能仅仅盯在工业建筑及其遗址上,而是要全面分析。目前,铁西区的工业建筑及其厂址虽然大多已被清除,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同时,铁西区的铁路、明渠、街名、公园、广场等与工业有关的遗迹从总体上看也保存较好,有些在老城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还得到了改造和完善。所有这些宝贵的资源,均构成了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塑造的基本要素。
3、进一步加强铁西区的空间意象塑造
在这方面,铁西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重型文化广场、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等的建设,劳动公园、卫工河带状公园的改造等,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铁西区正在建造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也将在全国产生更大的轰动效应。今后,铁西区还应紧紧抓住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大做文章,进一步把该区域清晰的铁路边界、明显的空间轴线、纵横相交的街路、鲜明的标志物以及历史文化韵味十足的节点等组织起来,进行精心设计,突出城区空间意象的可读性和可意向性。
4、突出铁西区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特色
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高度浓缩的意象概念,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艺术表现。它是城市独有的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铁西区既要着力打造城区空间意象的个性和结构,又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独具铁西特质的工业历史符号,塑造独具特色的场所精神和城区意象。从现有的工业遗产资源来看,铁西区还应重点建造两个标志物,即“共和国第一”博物馆和“劳模馆”;同时,以塑造铁西区“东方鲁尔”、“共和国长子”的区域形象,弘扬劳模精神和企业精神,使其成为工业遗产旅游的主题和灵魂,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5、把工业遗产旅游与工厂观光旅游结合起来
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转型、区位变化等因素会给城市形象带来很多变化,形象塑造既要提炼城市历史变迁中的精华元素,也要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风采。铁西区自2002年以来,已搬迁工业企业300多家,使其在新的工业园区安家落户。这些企业在开发工业旅游时,如能使工业遗产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交相辉映,就更能凸显城区厚重的工业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结语
旅游形象塑造是城市旅游开发中的重要任务,是城市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城市空间意象要素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提炼,是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基础工作。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著名的老工业区,虽然工业建筑遗产及其厂址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其空间意象仍然十分清晰,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等要素鲜明,区域氛围浓厚。根据城市意象理论,围绕这些空间意象要素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再充分考虑产业转型等其他因素,铁西区就完全能够塑造出新的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这也进一步表明,以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在空间意象要素上做文章,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大中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不足的缺陷,并使其工业风貌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从而为某些大中工业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形象的塑造提供新的依据和思路。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5-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及其情态语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汪原.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之批判[J].新建筑,-
[4]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
[5]侯兵,黄震方,尚正永.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
[6]刘刚,孙建.对深化观光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
[7]俞孔坚.观光旅游资源美学评价信息方法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4):3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9]张琴.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新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
[10]任宁,廖月兰,叶茜倩.大众旅游与选择性旅游概念辨析及运用[J].经济地理,
[11]熊元斌,黄浩.论城市旅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3):61-[12]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
[1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
[14]政协沈阳市铁西区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沈阳市铁西区老照片下)[M].沈阳:沈阳出版社,
[15]武迪生.沈阳百科全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
[17]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