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论语》,品味思想,发现孔子确实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凡人,是一个具有精神魅力的凡人。
——题记
小时候,我所了解的孔子是孔老二,还是被打倒了的孔老二;说他搞克己复礼,搞复辟倒退。成年后,我所了解的孔子是至圣的孔子,是被供奉在文庙大成殿的孔子。尽管这几年大力宣扬孔子文化、儒家思想,但我认识的孔子基本还是那个神坛上的孔子。
系统品赏《论语》,我从一些语录中发现了一个还原了真实面貌的孔子,一个真实的至性至情的孔子。原来孔子确实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谦和慈祥如父的老师,是一个敢大声说出“教育不是万能的”的教育者,是一个不娇惯儿子的父亲,是一个敢于自由说话而后又知错认错的凡人,是一个有各种各样缺点的正常男人。
孔子作为老师,设坛教书,子三千,七十士。他是一个教育者,一个和我们一样生活工作在学生中的教育者,精于学问,爱生如子。《侍坐》中,他用答问法了解了学生的志向、志趣,态度和蔼,不温不火。学生颜回安贫乐道,孔子赞曰:“贤哉,回也!”颜回死,孔子大悲:“天丧予!天丧予!”(意为老天要了我的命!)颜回是最像孔子的,但早夭,白发人送黑发人,何等悲切。有人责问孔子:“你主张哀而不伤,为什么颜回死了,你这么哀痛呢?”孔子说:“不为这个人哀痛,我为谁哀痛呢?”这是真实孔子的真情流露,同平常人无二。他爱生如子,在子路被斩为肉泥后,他的精神迅速崩溃,肉体也走向死亡。
孔子认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有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导他。孔子是说教那些想学的孩子、学得会的孩子。可见,孔子不会费傻劲,而是会“偷懒”。“偷懒”是教师智慧的表现。诸如今天家庭教育中的失败者,孔子是不予接受的。鲁迅的老师寿镜吾每年只收八个学生,典型的小班化教学,择优而教。我觉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了,虾兵蟹将,照单全收,美其名曰不放弃一个孩子,是否符合教育规律。那些不适合学校教育的孩子是否需要寻求别的方式教育他们?所以我说,孔子是平凡的。
孔子还是一个不娇惯儿子的好父亲。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从你父亲那里得到过不同的教导吗?”孔鲤说:“没有。不过父亲督促我学《诗经》,学《礼》,为走向社会做准备。”陈亢高兴了,说:“我真受了大益了。老师不光不偏爱儿子,还让我从他儿子那里知道了学《诗经》《礼》的意义。”由这件事来看,孔子是一个慈严兼济的父亲,是一个心胸坦荡的老师,对儿子不娇不惯,对学生毫无保留。陈亢存着一个小心眼儿,他试探孔鲤,是想找出老师的瑕疵。从此陈亢更敬重老师了。
孔子跟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开玩笑,也不避富贵。当学生问他:“既然讲安贫乐道,那有了财就不取吗?”孔子说:“富贵如果可求而不违背道义,我是不避富贵的。不能得有义之财,我就安贫乐道。”孔子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孔子曾随意地跟子游说:“杀鸡焉用牛刀!”意为武城如此小,何必动用礼乐呢。而子游庄重而答,“迫使”孔子跟弟子们说:“子游说得对,我刚才是开玩笑啊。”他有说话自由之时,也长于知错就改。谁对就听谁的,可见孔子是随和的,他和学生的关系是自由平等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孔子是一个有缺点、知识不完备的凡人。《两小儿辩日》中,小儿嘲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说明他不懂天文知识。学生问及种菜,孔子不悦,认为这不是儒学之人可为之事。更有趣的是孔子去见了淫乱放荡的南子,此事气坏了子路,耿直的他直接给孔子脸色看。孔子急得举手对天发誓:“我假如做事不合礼,就让天放弃我吧。”孔子也是烟火男子,也“好色”啊。孔子有缺点,孔子也因其缺点而可爱。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长者,不是自愿坐上圣坛的圣人。
孔子是平凡的,惟其平凡,才造就了他的伟大。他不是被批的孔老二,他也不是统治者供奉的神像。他是一个在点滴生活中成就伟大的人。
如今,世界各地办起了孔子学院,大力弘扬儒学文化,又把孔子从神坛请回了民间。他是属于民间的,他的思想也是属于大众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比让人顶礼膜拜且心存畏惧的泥胎塑像更真实,更令人敬佩。
教育需要的不就是“平凡”的“傻子”吗?有了“平凡”的“傻子”一样的老师,教育才会具有精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