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没有人是趋势的对手,我们只能做趋势的朋友。作为新生事物,微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能让教师专业成长变得简单、有趣!
微课程是如何诞生的?教师如何从事微课程研究?微课程与传统的教研培训方式有什么本质区别?如何开发微课程?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现实需要?……
这是一个忙碌的时代,“忙”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教师除了忙教学之外,还要忙各种各样的评价、检查、培训……处于这样一个马不停蹄的状态,教师可自由支配的完整时间越来越少。
如何打造书香班级?合作学习如何分组?怎么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何利用家长资源?……教师每天面临的都是这些具体而又很现实的问题。无论是培训还是教研,对教师来说,都必须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
教师一方面需要学习提升,另外一方面却面临着时间与精力不足的矛盾。尤其是面对高深的教育理论、乏味的专家讲座,一线教师急切呼唤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不能多讲点实实在在的办法?能不能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能不能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能不能好玩点、有趣点?
在这种背景下,“微课程”诞生了。
微课程是什么
如果班上有位同学丢了手机,作为教师的你,该如何处理?
报警?对班上学生挨个排查?给家长打电话?或者,你有更好的方式,结局皆大欢喜。在你沾沾自喜的同时,有人却为同样的问题苦恼着。
现在,你可以在一个名为“微学习”的网站上,下载一个叫做《破案记》的PPT文件。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意义何在?轻点鼠标,一目了然。这就是微课程。
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它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一般没有解说的声音。在优美的轻音乐中,教师可以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进而引发思考。一集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可让教师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学习。
微课程使用方便,除了网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
微课程起点很低,以PPT(幻灯片)技术为基础,后期转为视频文件,人人可做,简单易学……
微课程是一种供教师学习的“课程”,是一个借以成长的工具,更是一种教师自发的“草根”的教研方式,因为,微课程的提供者正是一线教师自己,这里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不用依靠“专家”,每个学习的主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培训而转变为微课程的开发者,让自己的作品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启发。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开发者、创造者,“研伴”之间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课程是一种新兴的、受广大教师热捧的、在探索之中的教师成长新范式。
微课程从哪里来
新课改倡导转变“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培训工作也是一样,培训者应努力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引导教师关注身边教育教学的小问题,开展小研究,形成有效小策略。
研究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质量决定着策略的质量。“找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寻找到“真问题”并不容易。看到学生作业没有交,一些教师就简单地认定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不认真,于是苦口婆心地讲“作业的价值”“对未来的重要性”……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他不会做”。微课程就是基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去研究解决的策略。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冲动,任何研究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教师要从自己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寻,而且问题要小、要细。
一节美术课,教师布置完绘画任务后,要求学生30分钟完成。30分钟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时,出现了问题:小组同学在上面讲,下面学生却有许多没听讲。他们为什么没听讲?怎么办?
这种课堂现象是典型的小问题。
针对小问题开展小研究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从教师的兴趣出发,时时处处人人都可进行研究。小研究是嵌入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对教师的专业研究能力不作要求,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只讲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效果,研究的时间长短不论,周期可长可短。通过小研究,教师既能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又能提高专业水平。
针对刚才提出的美术课堂上出现的现象,许多教师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学生不注意倾听,发言学生声音小或者语言不生动,听讲的人没有参与进来,等等。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许多教师又提出了新问题:学生没有按时画完,说明时间管理还不行,缺少时间概念,做事前松后紧,教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把问题推给学生是不对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等等。研究不能只关注表面问题,更要注重背后的真问题!思考又深入了一步,教师们继续在实践中研究。当再次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时,教师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缺乏时间管理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管理时间。解决这些问题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小策略,可是这众多小策略背后的教学原则是什么?教师进行小研究形成小策略,到最后会不会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小研究本身有什么规律可循?
小研究正经历着“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小研究的目的直指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小策略作为支撑。同样,在对美术课堂现象的研究中,教师们提出了许多好的小策略。针对学生不注意倾听的小策略是:教师做倾听榜样、表扬倾听学生、鼓励他人补充、听众评价、学生表达要清晰有趣等。针对学生时间管理的小策略是:教师提醒、小组设时间提醒员、教室挂钟等。众多的方法中,总有一个适合你,当教师们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时,其研究热情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不但要“做得好”,还要“写得好”,如何把教师在实践中提炼出的好经验、好策略进行归纳、汇总和传播,让更多的教师受益?显然,作为草根化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不能是长篇的报告和专业论文,可以是一篇案例、一则教育故事、一段视频、一件作品、一份问卷、一页感想等。利用PPT,把教师们的小策略、小故事用叙述分析、配以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将这些成果课程化,微课程就产生了。
微课程解决什么问题
深圳辅城坳小学的颜淑兰老师,是一位微课程的学习和参与者。
颜老师上学期新接手一个班,班上有一位很棘手的学生:不听管教,不听课、不做作业……颜老师用了很多心思在这位女生身上,终于改变了她。后来颜老师问她:“为什么你以前不听其他老师的话,现在却愿意听我的话?”她回答:“因为老师不打电话给家长。”很多教师总以为学生有问题,就要联系家长,很少或几乎没有从学生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学生对告状式的电话是很抗拒的,因为电话一打,就可能给他(她)带来一顿打骂。
一位教育系统的家长说,她的小孩(优秀生)在一所学校读书,一个学期都没有老师跟她联系,说说孩子在校情况。后来,她把孩子转走了。
另一位家长说,他很不满意自己孩子(中等生)所在的学校,因为老师从没有和他沟通过孩子的情况。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一天接到几个教师的电话,很怕,很烦。
这些现象让颜老师意识到打电话给家长是一门学问:要打电话给所有学生的家长,只是次数可有所不同;要把握“4W1H”,即打给谁,为什么打,说什么,怎么打,什么时候打。
于是一个微课程诞生了。
与传统教科研的弊端相对应,微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快餐化,四五分钟,一次学习;简单化,语言简洁,易于理解;实用化,提供策略,解决问题;多样化,视角广泛,种类丰富;聚焦化,一课一点,深层剖析;智能化,自动播放,自主学习;娱乐化,有画有音,轻松快乐;普及化,人人能做,人人爱做。
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体。参与之初,教师作为消费者,慢慢学着尝试制作,一旦制作,便想着给人看。所以,如果想要制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微课程,教师必须思考自己的教学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发挥其作用,展现其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恰恰是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提炼和完善。
微课程,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追问、思考、发现、变革,由学习者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