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03 10:1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高红光 朱荣艳 点击次数:
摘 要 2012年南京“1.6”杀人抢劫案告破,此案的告破标志着震惊中外的周克华的系列杀人抢劫案“传奇”的结束。周克华的犯罪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我们抚平伤口的时候,不得不去探讨周克华究竟是如何实施犯罪过程的,他的犯罪心理又是如何形成的,犯罪动机又是什么,以及对我们以后开展犯罪预防工作有何启示。鉴如此,我们有必要对周克华的犯罪案例进行深入的犯罪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和探讨,以此来进一步加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周克华 犯罪 犯罪心理学 犯罪预防
周克华自2004年“4.22”案开始,至2012年南京“1.6”案终,在长达七年半的时间内,他犯案8起,抢劫现金48.5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致8死3伤。在中国建国后的犯罪史上都可以说是大案要案,周克华系列杀人抢劫案曾经震惊中国,引得部分城市市民胆战心惊。可以说周克华是一个悍匪,是一个杀人狂魔。2012年8月14日早晨6时50分,悍匪周克华终于被击毙!大快人心。在兴奋之余,专家学者对周克华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作案有何特点,他有何人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他为什么要犯下这滔天罪行。不同的专家学者有自己不同的观点。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也许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吧。社会学家会认为社会不公,家庭管理不严,不良社会环境最终导致了周克华的犯罪,政治学家会认为政府措施不力,警察消极怠工助长了周克华的嚣张气焰。但在我看来,人的行为是心理的表现,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有着无穷的力量。不管周克华为何杀人抢劫,我们都可以确定的是这与他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希冀通过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对周克华案进行分析探讨。
犯罪心理学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犯罪人的行为、动机、犯罪人格的形成以及不同类型犯罪人和不同阶段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揭示犯罪心理的实质,为揭露、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的一门或然学科。所以,以犯罪心理学为基础对周克华案进行分析是合理的。下面我将要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综合动因论,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等理论对周克华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周克华案有部分媒体报道为“从农民到悍匪的沦落”认为周克华是因为一时犯错,杀人劫财,此后由于被贴标签,不得不为了生活再次犯罪。对这种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周克华是一个彻底的惯犯。有着惯犯特有的普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一、在心理特征方面
1.周克华有着畸变的需要结构。童年时,生活贫困,2001年因为车祸,背负债务,周克华需要金钱,但由于没有正当职业,所以他决定持枪抢劫。这是一种畸变的心理需求,但周克华的心理需求远非如此,还有众多畸变的心理需求。周克华嗜枪如命,爱看枪支方面的书,喜欢看枪战片,经常擦拭枪弹,拆装枪支熟练,平时抢不离身。他曾告诉自己前妻徐容:枪比命重要。正是对枪的畸变的需要,导致了周克华犯罪偏爱枪支的特点,以及射杀铁路警察时都不忘记找枪。除此之外,周克华在犯罪中,不断的成功体验强化了原有的非分需要。据资料,周克华在作案8案的连连得手后,滋长了周克华的盲目的自信心理。2012年8月10日上午周克华射杀二人之后,在11日去大融城里大摇大摆,吹冷气,心情很好,充满自信,并且每次作案杀人后周克华都会去看枪战,这充分反映了周克华内心对暴力和自信的畸形需要。
2. 周克华有着惯犯共有的动机特征。惯犯由于多次反复实施同类犯罪行为,初犯时的动机斗争已经渐趋弱化。周克华作案残暴、冷血、又镇定、自持。在多次犯罪过程前、中、后都表现的非常冷静。
3. 周克华有着惯犯共有的情绪情感特点。周克华在作案前,平静。在作案时,技能熟练,加之作案前计划周密,表现的沉着、老练,当出现意外情况时,能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在短时间内想出应变策略;在作案结束后,没有心神不宁,表现得若无其事。
4. 周克华有着惯犯典型的犯罪性格和意志特征。周克华受遗传影响,从小就孤僻、犹豫与社会联系面窄,不愿意与人分享内心,正是这种心理和性格有助于他长期作案而不被外界注意。周克华小时体质欠佳,但他爱好练武,喜欢锻炼和爬山跑步,每天坚持做俯卧撑,长期坚持对自己性格和毅力的锤炼,这是这些训练,导致周克华的意志力极为坚定。可惜的是,周克华把这种意志品质用在了犯罪的道路上,以至于走上了不归路!
二、在行为特征方面
1. 周克华有着惯犯行为计划的周密性。周克华,每次犯罪都是精心准备。
2. 周克华有着惯犯犯罪行为的狡诈性。周克华作案地点选择地形复杂,人员较多、交通便利的地区,便于作案后迅速逃跑,这给追捕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
3. 周克华有着惯犯犯罪行为的连续性。周克华在7年半内,犯案8起,如果不是被枪毙,他将持续犯罪下去。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4. 周克华有着惯犯犯罪行为的坚决行。周克华作案特别残忍,犯罪行为总是很坚定,在他多次作案中,他基本都是对受害人杀害。行为坚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周克华是一个彻底的惯犯,但周克华的犯罪具有职业性的特点。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周克华虽然是一个彻底的惯犯,但这并非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量的积累,最终造成质变的过程。
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行为的基础,形成犯罪心理结构之后在一些主客观条件下就容易产生犯罪行为。犯罪综合动因论认为,个体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其中包含主体因素、主体外因素两个子系统,由于各个子系统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个体犯罪原因。周克华犯罪之所以发生,是多种主体内外因素综合的互为动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周克华由于主体上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和主体外的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情境因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犯罪心理结构。周克华幼年时家境贫困,身体欠佳,家人遗传的性格内向,另外由于周克华母亲嫁到周家已经是二婚了,所以小时候父母对周克华很溺爱,即使犯错了,父母也不会教训他。由于性格原因和家庭原因的深远影响,犯罪的种子在周克华的心理早早的种下。但这只是一个渊源。周克华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主体外的因素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周克华缺乏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职业上周克华两次工作被迫“下岗”一次是挖沙,一次是开车撞人了。人际交往方面,周克华基本不与别人交往,因此在自己困难时也就基本没有社会支持了。其次,情境因素激发了周克华犯罪心理结构的早日形成。在周克华犯罪中有好几次“机遇”,有幸获得枪支,那场车祸对他而言形成了转折点。
由于以上所有因素的叠加,周克华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且非常稳固。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不一定会产生犯罪行为,因为犯罪心理结构只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周克华之所以再三犯罪,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犯罪行为人和犯罪行为情境两大因素。周克华拥有多个枪支,作案工具齐备,周克华选择用枪支爆头的方式进行抢劫作案方式具有连贯性,周克华熟练使用枪支并且通过锻炼,身体条件有所改善,再加上犯罪心理结构已经形成,周克华的犯罪行为人因素已经全部具备。当侵害对象出现,有利于犯罪的现场条件出现,周克华的枪就会亮出来,导致犯罪!从周克华多次抢劫杀人的事件来看,周克华不愧为一个惯犯,他极其擅于创造有利情境。周克华作案时一般都选择在繁华城市的复杂地段,这样一来警察不方便开枪,否则容易伤及老百姓,同时,周克华大跨度大区域的作案,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长期习惯野外生存,案发后长期生活在山区,躲避警方抓捕。从以上案例来看,周克华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精心准备的,充满预谋的,甚至充满智慧的!正是由于他没有把智慧用在正途上,所以导致了社会、国家、个人的深深悲痛!
周克华案是一个特殊个案,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我们会发现与周克华案相类似,许多犯罪案例从不同中都能找到相同。这给我们进行犯罪预防提供了便利。胡珺在《从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看犯罪预防》一文中说虽然每个犯罪人产生犯罪心理的内外因素各有不同,但在对其共性进行提炼后,将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即:需要的非常态性、社会态度的阴暗性、情绪体验的非社会性、意志品质的两极性以及思维方式的偏颇性。在我看来,胡珺的观点虽不够十分全面,但他揭示了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本质,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个人需要、情绪、动机、意志等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经济、人际关系、政治环境等外在因素影响。所以综合言之,预防犯罪就要有宏观和微观相互结合的意识,从社会,政府,个人等各因素共同抓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预防犯罪。
以此案为鉴,我们要继续加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要加强对犯罪易感人群的教育,从而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某些天生犯罪人而言,这可能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做好这项工作,因为“你拯救了一个,你就拯救了全世界”犯罪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参考文献:
[1]罗大华.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2]盘晓华、石龙虎.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展望.教育教学论坛.2010(8).
[3]胡珺.从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看犯罪预防.法制与社会.2009(17).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