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探讨
时间:2013-11-20 10: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笑笑 点击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对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和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环境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在"需求"和"环境"两个变化中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寻求并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建设,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的要求,同时也结合自身特点实现传统利润点的转变,达成双赢。
关键词:农村金融需求农村金融建设三农服务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
(一)传统的农业金融需求
传统的农村金融需求仅仅只是涉及农业的信贷资金往来,细分的话,可分为两面:一方面,有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农村地区不像城市,房子、汽车需要消费贷款,而在农村,宅基地按每户人口划分,宅基地虽属集体所有,但农民拥有使用权,自建房已足够家庭使用。只是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这也是导致传统金融需求单一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使用权,即使贫困的农村家庭需要资金产生金融需求时,比如需要购买汽车,但基于没有可抵押的担保品,几乎是不可能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这时往往第一寻求的对象是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来自生产方面的资金需求,这是主要的金融需求。传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季节性强,就会产生季节性小额资金贷款需求,但是农业同时伴随着规模小,季节性强,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的劣势特征,农民取得贷款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来自农业的金融需求就不单单是季节性的购买良种、化肥和农药等,而是逐渐向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方面转变。随之而来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比如,购买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价格昂贵,即便是农村集体联社也负担不起,也达不到贷款条件,这时,融资租赁模式就需要引进,随之也就需要担保公司这样的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设立。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农村"金融需求
产业经济学认为,农村城镇化表现为农业内部的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表现为劳动力就业结构从以农业(第一次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次产业为主的转变,并由此带动人口和资源的空间结构从分散到相对集中的过渡(郑文辉,2008)。这个过程中,新创办企业、工业园区、涉农乡镇企业以及农业现代化专业化等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融通,引致新的金融需求。这些需求具体表现如下:(1)新办企业、涉农乡镇企业(企业类单位)亟需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担保;(2)农民(个人类)依托自有住房、宅基地进行创业,除自有资金外,也需要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个人创业基金;(2)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同时预防自然灾害的农业保险也需要应运而生;(3)农村居民收入上升,也增加了对金融服务便利性的要求等
(三)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带来的"农民"金融需求
过去,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给农村地区无养老保障的农民带来巨大的压力,一辈子劳苦作业,不敢享受。当前,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存钱防病养老"的压力,这在理论上应会降低农村地区"高储蓄率",释放一定的闲散资金。但事实是"高储蓄率"依然并未有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金融知识教育远远没有普及,即使相应的农民有了理财的想法,想让储蓄保值升值,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财知识和对金融市场的认知,储蓄依然只是高通胀之下的存款。农村地区的"高储蓄率"一方面表明,农民大多是厌恶风险的,另一方面说明,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不被大家认知或者理财产品并不符合农村地区人们的理财需求,这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金融要求。
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过去有"农业"、"农村"各项经济活动产生资金短缺时才产生金融需求的"被动"模式,现在又产生了农民"主动"理财的需求,这些变化都需要更好的完善的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也是各大金融机构在农村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契机。
二、1979年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农村金融市场逐渐形成正规的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体系。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环境变化、"三农"问题受到重视及农村金融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近十几年来的市场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迁,目前主要以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非银行金融组织为主体的市场结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