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5 11: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张坚 吴蕾 点击次数:
[摘要]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截至2010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为9.2%,GDP近1.3万亿美元,与中国、俄罗斯、巴西、南非并称“金砖五国”。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改革是分不开的。由于中印地缘、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似性,本文以印度农村金融改革为参照物,仔细梳理了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措施与评价,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希望能为我国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113-02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印度自1947年独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均经济增长率约为3.5%,远远低于同期亚洲其他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曾一度被嘲讽为“印度速度”。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开始提速,到90年代经济增长率已经提高到了6%。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进一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8%。尤其在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情况下,印度仍旧保持了6.4%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截至2010年印度经济年增长率9.2%,GDP总值近1.3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亚洲第三、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并成为带动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均源于一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以金融自由化为标志的系列改革措施。这其中又以农村金融改革措施影响最为深远。我国与印度无论从历史、文化以及现阶段经济的发展速度上,都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尤其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人口,且农村金融均较为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研究印度农村金融的改革措施,对于我国现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印度农村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改革背景
印度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并发展农村金融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但是以前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这种高度集中型的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与环境的要求。这导致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资金基础薄弱、呆坏账严重、管理成本高昂等弊端凸显,严重制约了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印度的信用合作机构体制复杂,长线与中短线借贷由不同的机构实施虽然增加了所谓的专业性,但重叠的机构设置不但降低了金融业的效率,也带来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农信社贷款的收回率低,截至2004年印度农信社累计亏损达874.6亿卢比,甚至有些金融机构累计亏损已经超过了其自身资产净值。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印度开始了对农村金融的改革。
2.2改革过程与措施
印度政府首先制订计划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种种弊端进行全面会诊,为此1994年开始印度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启动了“为农村金融机构制订发展行动计划”(简称DAP)的项目。其目的是对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状态进行系统的评估,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具体问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最终实现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以市场为基础导向的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印度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放松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管制。如印度中央银行自1994年开始取消了对印度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的所谓的指导性信贷流向法令,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及自身的经营状况来设计、营销其金融产品。这改变了原来由于政策管制过死,导致银行经营缺乏主动性的状况。农村银行在执行国家的相关农业扶植政策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了其新的追求目标。
(2)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标准。如印度中央银行于1992年开始在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地区银行及商业银行中推广实施国际通行的银行业会计准则、资产分类、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等管理标准。进一步使农村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使其管理更加的规范、科学。此外,更高的银行信息透明度与信息披露标准的采用,使得银行的经营进一步规范化,接受更为广泛的监督。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