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左翼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及启示(2)
时间:2014-01-23 15: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孙来斌 郑伟 点击次数: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方案
西方资本主义各种矛盾交织,经年沉疴。作为此次危机的亲历者,一些美国左翼学者跳出了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危机的思想先导,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积极主张。
1.马克思主义是解决危机的有效方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左翼纷纷将目光投向马克思,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对于理解和讨论当前的金融危机有重要指导意义”[15]。一些学者诉诸对马克思主义的再研究,试图发掘其理论宝库中有价值的瑰宝,以便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例如,《社会主义与民主》(Socialism&Democracy)杂志在2010年12月刊登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的极大赞同。一些左翼学者相当重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理论。其中,福斯特教授明确提出,只有“始终坚持和维护《资本论》的原理”[16]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学院大学社会学教授安瓦尔·谢赫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将这次金融危机置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来考察,批判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为牟利已成为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因此丧失了道德自律和人的本性。此外,斯蒂芬·雷斯尼克和理查德·沃尔夫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从实际工资、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债务发展趋势的视角,证明当前美国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独特的阶级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认为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不可能最终解决经济危机,而只有“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阶级结构”[17],才能最终解决危机。
2.社会主义是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彻底救赎。其一,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一些美国左翼学者面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矛盾,提出诸如“现在该是我们挑战整个基础的时候了”、资本主义的“最终瓦解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已进入到了过渡的新时代”等观点。这些提法反映了他们对蕴含公平正义的全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深切期盼。正是在这种充满“救赎”意蕴的呼声之下,一批美国左翼学者对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进行了论证。大卫·施韦卡特揭露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存在的“七大症结”,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即代际团结、有意义的工作、参与性的自治以及生态的可持续性,能够有效医治资本主义的这些顽疾。社会主义“这个梦想并不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实现的。我们现在丰裕的物质资源,足以保证地球上的所有人体面地、有意义地生活”[18]。有的学者特别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迈克尔·勒博维兹认为资本是我们自身与自我发展之间的一道屏障,为了使自我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反对资本,争取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19]此外,一些美国左翼学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危机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的严重影响,展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在2012年国际左翼论坛上,“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一些学者认为,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明确昭示着发展一种积极的替代模式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20]马格多夫教授指出,资本积累是生态恶化的主要推手。资本主义推崇无止境的增长方式,必然带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要消除资本主义危机对经济社会及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只有实现社会主义。[21]
其二,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当前一些美国左翼学者不仅在价值理念上提出了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而且在实现路径上探讨了选择社会主义的可能。有学者认为,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资本对劳工的压榨日益严酷,工人的薪水、福利、退休金大幅缩水,公共部门雇员的利益也受到蚕食。因此,在美国左翼的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及相关刊物上,关于“劳工问题”的讨论非常多。在2012年国际左翼论坛上,由《批判》(Critique)杂志发起的主题为“这是最后的危机吗?‘是的’,‘不是’,‘也许’,各种答案的含义”的分会场上,许多学者就“最后的危机”的含义以及它对阶级意识和革命的意义进行了激烈的讨论。[22]美共主席萨姆·韦伯此前指出,“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社会主义对美国人民的吸引力在增强”,但是,“目前的力量对比和千百万美国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达到拥护社会主义的程度——这是我们进行任何严肃的战略战术探讨的起点”[23]。由此可见,美国左翼学者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视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但一段时期以来,在资本主义内部自身的调节机制的作用下,西方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分配关系得以调整,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导致许多工人的阶级意识日趋淡化。美国“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伯特尔·奥尔曼教授认为,采取各种措施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美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责任。[24]一些左翼学者还将“共有”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其中,迈克尔·哈特指出,当前社会的“共有性”在各方面都得到加强,从而“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更多地被合作生产性服务和关系所界定”[25]。随着世界生产联系的日益紧密及社会化程度的空前加强,人们迫切要求在生产资料上的公共占有。在探讨如何实现共同体并摆脱危机的议题时,一些学者十分强调“团结”,提出“团结全球99%的人与帝国主义战斗”[26],“努力争取团结进步的多数派,帮助摆脱当前的危机”[27]等思想。此外,一些美国左翼学者目睹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成就,认为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活力,粉碎了所谓资本主义已彻底战胜社会主义,成为人类历史的最终结局的神话。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的分析,虽然在一些方面显得有些书生气,缺乏现实可行性,但是,他们置身于美国社会,亲历危机过程,对此次金融危机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更有深刻的理论反思,其研究成果为我们全面观察、深入研究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材料和极其重要的参考。总结近几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对照美国左翼学者的有关探讨,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启示。
1.必须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美国左翼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既各有其侧重,也各有其道理。笔者认为,美共副主席贾维斯·泰纳、左翼学者威廉·K.塔布教授等人从生产过剩角度的探讨,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总根源;而生产无限扩大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是前一矛盾的直接表现。“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2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可能,在理论上也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一方面,由于公有制在社会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中国具有预防和抗击经济危机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国际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中国无疑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因此,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在我国一些行业比较严重。其中,房地产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到处都是新开建的工地、新开发的楼盘;另一方面,群众想买房却买不起,形不成有效需求。结果造成大片的空置房甚至“鬼城”。这不正是典型的生产相对过剩吗?笔者六年前曾指出:住房问题当时虽然是局部性的,但是如果任其发展,有可能加剧各种社会矛盾,甚至演化成全局性问题。[29]现在看来,这一问题可能尚未演化成严重的全局性问题,但是早已超过了局部问题的范围,值得高度警惕。
2.必须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化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指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贷等广义的金融业在一个经济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和趋势,其典型表现就是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不断涌现,增速超过国民财富。关于金融化对于当代经济的影响,福斯特教授等人的双重效应之说,应该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就已经注意到,包括股票、债券等在内的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可以作为商品买卖,但本身并不具有价值;它代表的实际资本已经投入生产领域或消费过程,而其自身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当然,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出现金融化,因而虚拟经济规模不大。列宁虽然深入分析过帝国主义条件下的金融资本,但那时也没有出现金融化。
美国左翼学者关于金融化的双重效应的分析启示我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是,由于一些人士过分迷信美国经济模式和新自由主义,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片面宣扬金融化和虚拟经济,结果在一段时间内造成全民炒股、金融衍生产品滥发、企业家无心经营产业等怪象、乱象。应该注意到,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不稳定性等显著特征。与西方相比,我国在发展和管理虚拟经济方面缺乏经验,容易被他人操纵。如何发展好、利用好虚拟经济,是管理现代经济的一篇大文章。在此方面,我们是新手,务必谨慎小心、认真研究,切忌食洋不化、盲目跟风。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