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5 10:1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诗一 点击次数:
显示节能减排的潜在净损失都为负数,也就是潜在生产损失的绝对值l的平均值都要大于潜在产出的平均增长βw,即使是最优的节能减排路径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把这种加总的分析分解到如图3所示的各个行业和各个时点,情况实际上完全不同。图3中虚线表示节能减排的潜在生产损失绝对值,实线表示潜在的产出增长。可以发现,各个行业的潜在产出损失基本上都呈现由大到小逐步降低的趋势,大部分行业的潜在产出增长变化不大;除了黑金采选、纺织服装、皮革毛羽、文教体育、塑料制品和燃气煤气外,其它各个行业在2049年前某个时点后都出现了潜在产出损失小于潜在产出增长的前景。这就说明,对于大多数工业行业来说,节能减排行为在未来都会导致潜在产出收益大于潜在产出损失的双赢发展机会;即使对于上述黑金采选等5个例外的工业行业,潜在损失也保持下降趋势,在2049年后某个时点也基本上会低于潜在收益。因此,双赢发展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由于各行业在较近的未来基本上都有着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数值(仅医药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除外),这是导致表1所报告的平均净损失额都为负特别是最优路径的平均净损失也为负的原因之一,可见总量分析的结论很不可靠,甚至会得出双赢发展不可能的相反结论。绘制了35个两位数行业的双赢预测情景,没有包括水的生产与供应业(重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轻工业)和其他工业。这三个行业的双赢预测情景同样符合本文的基本结论。
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工业两位数行业的双赢发展前景预测(2009—2049)中,石油开采、黑金采选、木材采运和燃气煤气等能耗和排放密集型行业的潜在生产损失尤其大,这应该也是导致全行业加总的潜在损失为负的原因之一。而且,正如前面在波特假说中所谈到的,节能减排看的是最终水平效果而非累计效应,所以初期的高潜在损失影响的只是那个时期,对分析未来双赢机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正如上文所述,医药工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仅有的两个在整个预测期间都保持了双赢发展的工业行业。而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设备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在2029年前后基本上都实现了有效率的生产,即处于生产前沿之上,这时无论节能减排与否,潜在的产出增长空间都几乎为零。总而言之,图3的分行业预测表明,在较近的未来环境波特假说不能成立,节能减排会导致产出代价,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波特假说最终得到支持,中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前景完全可以预期。
如果各行业的双赢变化模式显得有些复杂,也可以把这些行业分成轻工业和重工业两类来加以观察。本文利用张军等(2009)的分类方法,根据2008年工业各行业资本劳动比从低往高的排序,将38个行业分为轻重工业两组,然后加权算术平均求出轻重工业和工业全行业的平均变化趋势,权重为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图4报告了在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轻重工业(a和b图)和工业全行业(c图)未来40年的潜在产出损失(浅色柱表示)和收益(深色柱)的平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轻工业组的潜在产出损失由2009年的-173.95%降低到2049年的-46.85%,降幅颇大,而潜在收益则由2009年的80.51%降低到2049年的46.86%,降幅较小;而重工业组的对应数据明显要小于轻工业组,潜在产出损失变化范围为[-67.95%,-16.32%],潜在收益的变化范围为[50.62%,27.75%]。显然,轻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在损失大,但是潜在收益也大,重工业正好相反;轻工业组直到2024年后才基本达到潜在损失和收益相差无几的情形,而且一直持续到2049年,勉强维持一个双赢的局面;而重工业从2014年就出现了节能减排的双赢前景,而且潜在收益相对于潜在损失存在较大的优势。可见,重工业更是节能减排行为的受益者,轻工业也不是节能减排的受损者。工业全行业的潜在生产损失和收益大小则介于轻重工业之间,潜在产出损失由2009年的-108.72%下降到2049年的-25.55%,潜在产出增长则由2009年的62.11%降低到预测期末的34.97%,由于重工业的权重更高,因此工业全行业显示的潜在产出变化模式更类似于重工业,从最优减排途径下工业全行业和轻重工业双赢发展前景预测(2009—2049)图5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工业全行业和轻重工业生产率指数及其因子指数变化(2009—2049)2018年就进入了节能减排的双赢发展局面,而且优势显然。
(三)最优节能减排路径对工业未来生产率的影响图5报告了最优节能减排路径下中国工业全行业(c图)和轻重工业(a和b图)全要素生产率(即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MLPI)及其分解(技术效率MLECH和技术进步MLTCH)在整个预测期间的平均变化趋势,分组方法和权重选取与图4相同。三个子图显示出一个相似的模式,即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32—2033年前主要受技术效率的影响,环境规制引致的吸收前沿技术的追赶效应十分明显,当生产效率提高至极限和追赶效应释放完毕以后,技术进步在逐步累积中开始上升为主导力量,也即2033年后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整个中国工业的生产率基本上按双赢发展路径发生积极的变化。
具体而言,节能减排在初期主要对技术进步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对轻工业的影响大于重工业,比如轻工业2023年的技术进步水平只有2022年的98.48%,生产前沿的倒退幅度达到整个预测期间的最大(-1.52%),重工业技术进步的最大倒退幅度为2026年的-0.5%,工业全行业技术进步的最大倒退幅度为2024年的-0.74%。但是,由于追赶效应明显和技术效率高涨(在技术效率的高峰时刻,即轻工业在2022年达到前一年的1.016倍,重工业在2029年达到上年的1.011倍,而全行业在2023年的技术效率也是上年的1.01倍),全要素生产率将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2031年后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逐步消退,技术进步率由负转正发生质变,稍后3、4年赶超效应逐步消失(尤其在重工业部门);2037年左右,由于长期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技术进步终于达到其高峰(特别是在能源和排放密集的重工业,技术进步在2036年达到了上年的1.044倍);此后轻工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维持稳定稍有上升,重工业和主要受重工业影响的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由于排放拐点后减排力度的增加将回落到一个稍低但更稳健的上升路径。整体而言,从生产率的视角来看,节能减排行为主要在初期对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对技术效率和合成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则是正面的:在2009—2049年整个预测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轻重工业和工业全行业的平均生产率增长将分别达到0.81%、1.11%和1%;2049年的生产率增长将分别达到2.02%、1.54%和1.72%。生产率提高了,节能减排目标实现了,这是一个双赢发展的前景。
五、结论
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节能减排已成为各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源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也必将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节能减排必然会占用正常生产的有限资源,造成产出和竞争力下降等负面影响,金融危机无疑更会加重各国政府的这种担忧。各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的游离也反映在学术观点的争论上,即所谓环境波特假说的支持和质疑之争。本文利用能够体现波特假说好坏产出同时增减思想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扩展了动态(节能减排)行为分析模型,对中国工业38个两位数行业未来40年(2009—2049)的节能减排双赢前景进行了预测分析,以验证环境波特假说在中国的存在性。
基于产出视角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行为在初期会造成较大的潜在生产损失,但长期来看,潜在生产损失将会逐步下降,最终会低于潜在产出增长,达到波特假说所描述的双赢发展前景。相对于轻工业,节能减排行为的这种双赢机会在重工业和主要受重工业影响的全行业中表现更明显。比如,2049年工业全行业的潜在产出损失和收益将分别达到-25.55%和34.97%,潜在生产净增长将达到9.42个百分点。基于生产率角度的预测分析表明,节能减排在初期会对技术进步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轻工业而言,但是由于前期赶超效应明显和技术效率高涨以及后期技术进步上升成为主导力量,中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受到影响,而是始终保持稳步逐年小幅提高的态势,在2009—2049年整个预测期间,轻重工业和工业全行业的平均生产率增长分别达到0.81%、1.11%和1%。总体而言,尽管在初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行为不仅会实现提高环境质量的既定目标,而且能够同时提高产出和生产率,最终实现中国工业未来40年的双赢发展。预测分析支持环境波特假说。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年均减少4%左右。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本文年均产出增长6%的预设情景下,由该相对减排指标换算得到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必须控制在1.8个百分点左右,而根据本文最佳减排路径中的绝对减排指标可以得到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年均还能增长2.5%。可见,我国设定的碳强度相对减排约束性指标稍高了一点。当然,如何具体执行本文选择的通向未来中国工业双赢发展的最优节能减排路径,或者说如何控制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或减排率)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笔者将另文研究。现借用(稍作修改)解振华(2008)序言中的观点来结束本文:结构调整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①,科技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所在,生态税制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环境治理是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是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蔡都阳、王美艳,200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经济研究》第6期。
陈诗一,2009:《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第4期。
陈诗一,2010:《中国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构造及其相关分析(1980—2008)》,工作论文。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2004:《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6期。
樊纲、苏铭、曹静,2010:《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第1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经济研究》第3期。
林伯强、何晓萍,2008:《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经济研究》第5期。
潘家华、陈迎,2009:《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涂正革,2008:《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经济研究》第2期。
涂正革、肖耿,2009:《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世界经济》第12期。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08:《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
王小鲁、樊纲、刘鹏,2009:《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第1期。
王灿、陈吉宁、邹骥,2005:《基于CGE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2期。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2002:《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第8期。
吴敬琏,2006:《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管理世界》第8期。
解振华,2008:《2007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篇)》,中国发展出版社。
徐嵩龄、沈可挺,2006:《不同方案下中国CDM的成本效益分析:基于CGE的实证模拟》,《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6期。
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2009:《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张军、陈诗一、GaryJefferson,2009:《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第7期。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