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1978-2008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与影响因素(2)

时间:2015-12-14 15:4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叶明确 点击次数:

  根据计算,1978—2008年,经济重心向东移动的前几大引擎省市是浙江、江苏、四川、甘肃、福建、云南,可以得知向东移动主要是东部经济的拉动作用为主,辅之以西部经济相对发展不足的推动。经济重心向南移动的引擎省市是黑龙江、新疆、上海、辽宁、福建、浙江、吉林,可见向南移动主要是北部经济的相对发展不足引起的,辅之以东部的拉动。

  3.2经济区域对经济重心移动的贡献率

  我国的经济区域可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域或四大经济区域,由于经济重心位于地理重心的东南,当经济重心迁移时,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区域的位置判断重心迁移的可能原因。以三大经济区域为例,经济重心西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西部地区主导: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②中部地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③东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经济重心南移,可能的原因包括:①西部地区主导: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②中部地区主导: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③东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究竟是何种原因,我们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贡献率来判断。

  3.2.1三大经济区域的贡献率。按照研究中常用的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共12个,分别是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中部地区有8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

  可知:第一阶段(1978—1991年),重心西移和南移,经济重心西移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部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中部发展速度的减缓引起的。

  第二阶段(1991—2003年):重心东移和南移。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南移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于东部的增长。

  第三阶段(2003—2008年):重心东移和北移。经济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减缓造成的。

  3.2.2四大经济区域的贡献率。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还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自2005年起,统计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分组方法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可以看出: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经济重心西移和南移。向西移动的主要推动力是东北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对比在三个地区划分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中部主导变成东北主导的原因是黑龙江从中部地区分离出来,这和我们在分析引擎省市是一致的。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东北发展速度的减缓引起的。

  第二阶段(1991—2003年):经济重心东移和南表1三阶段的经济重心移动的引擎省市和逆引擎省市移。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发展速度的相对减缓,还有部分原因是东部发展,和三个地区划分下的不同的原因是辽宁从东部地区分离出来了,显示出东部的引擎作用了。南移的主要动力与第一阶段有所不同,东北发展速度的减缓成为主要原因,而东部增长成为次要原因。

  第三阶段(2003—2008年):重心东移和北移,北移的原因完全来自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过缓,和东部无关。东移的原因也是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

  4、经济重心移动和经济政策

  4.1第一阶段(1978—1991)

  根据冯宪宗的分析,第一个时段1978—1991年向西南方向移动,东西部差距有所收敛的原因在于西部“大三线”,特别是西南(重点是四川)巨额的基建投资还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整个1980年代,四川仍然作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工业依然在GDP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王欣等指出1980年代经济重心的持续西移。除了过去国家投资内地的投入—产出的时间延迟,这主要源于一个“误会”,即由于广东的经度在113°附近,实际上一直在经济重心的西面。因此1980年代华南的率先崛起,在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同时产生了西移的副产品。

  而根据我们的分析,从四大经济区域角度来看,经济重心西移的原因完全是东北主导的,是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并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分析中提到的四川甚至是阻止重心西移的第四大逆引擎省市。广东省在重心西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是第5大引擎省市,前面4个是东北黑龙江和辽宁,贡献率是广东省的3.8倍,西部的新疆(1.06倍),以及上海(1.02倍)。其中引人注目的上海是西移第3大引擎,我们将其贡献度逐年列出,发现主要是1986、1987和1990年上海经济增长不足所致。

  至于南北方向,冯宪宗[1]指出在此期间,南北差距迅速扩大,其原因是我国的经济政策等向华南地区倾斜,开发区、经济特区建设效果明显,加之其经济基础好,区位条件优越,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率先启动、高速发展。

  根据我们的分析,如图2所示,南移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东部的增长,还有部分原因是东北发展减缓引起的。广东省在重心南移中起到了第1引擎的作用,这和其他学者的判断一致,东部的福建和浙江分列第3和第5引擎,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分列第2和第4引擎。说明这期间的区域经济政策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也说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显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4.2第二阶段(1991—2003)

  冯宪宗指出第二阶段1992—1998年,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在南北差距继续扩大的同时,东西差距迅速扩大,原因在于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得到了迅速发展。第三阶段1999—2003年我国经济重心呈现正东稍微偏北方向的移动趋势,说明我国经济东部地区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京津地带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有了起色。而2000年10月以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没有使得东西部经济差距有所缓和。邵帅指出西部大开发存在“资源诅咒”效应,投入和经济增长负相关。而刘生龙等则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2000年以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增加了约1.5个百分点,促使中国区域经济从趋异转向收敛。王小鲁认为在1991—2001年,中西部(包括东北)和东部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还在继续扩大,据此可以得到经济重心东移的结论。王欣指出经济重心在1990年代再次东移可视为长三角反超珠三角的标志。同时指出国家经济布局政策实施起来未必如人们所愿,出现经济政策的“失灵”。2000年起西部大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几年以来,中国经济重心一直是在向东移动。

  根据本文的研究,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发展速度过缓,还有部分原因是东部发展所致(图3)。西部的新疆、云南、四川和贵州是东移的第1、2、4、6引擎,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没能发挥出作用。东部长三角地区的浙江和江苏是东移的第3和第5引擎,上海位列第9引擎。长三角地区对重心东移的贡献率是广东省阻止重心东移的贡献率的2.2倍,说明期间长三角地区在拉动经济重心移动上占据优势。

  在南北方向上,这段时期南移的主要动力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发展速度的减缓,而东部增长成为次要原因。说明这期间的经济政策持续发挥作用,也说明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那么1996—1998年以及1999—2003年南移的速度趋缓,是否是京津地带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有了起色造成的?根据四大分区的贡献率结果,我们可知,1996—1998年较前一个阶段,在重心南移的过程中,东北成为南移的主要原因,阻止南移的是西部而不是东北,由于西部经济发展过缓,减慢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1999—2003年,东北排在东部之后,成为重心南移的原因,西部经济的发展问题更为突出,进一步降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

  因此在1996—2003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减慢的关键因素是西部经济发展过缓,而不是东北的经济增长造成的。

  4.3第三阶段(2003—2008)

  第三阶段出现了东移和北移的趋势,冯宪宗预见到了该趋势,并把其原因归于2003年9月以来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根据我们的分析,出现经济重心东移的现象完全归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缓,超出了东部和东北推动经济重心西移的合力。其中东部地区推动经济重心西移的原因是东部经济出现了内部的不均衡发展,广东在经济重心的西面,成为东部推动经济重心西移的一个主要力量。东北的经济发展过缓也是成为经济重心西移的推动力之一。这期间,经济重心出现北移的现象也要完全归因于西部地区的发展过缓,力量超出了东部和东北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合力。

  第三阶段四大经济区的贡献度分解(2003—2008)Fig.4ContributionrateoffourEconomicRegions(2003—2008)

  4.4综合评价和区域发展政策优先度建议

  4.4.11990年代之后,东部经济一直保持高速领先的地位,期间经历了珠三角占优、长三角占优和珠三角占优的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阶段,是经济重心持续向南移动的引擎地区,说明“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效果持续发挥其效用。

  4.4.2中部地区对经济重心的移动相对贡献不大,但从其拉动方向来看,整体来说发展也是相对滞后,说明2004年起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同时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在第三阶段有所缓解,又根据逐年数据,发现在2008年中部首次成为拉动经济重心南移的力量,说明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性。

  4.4.3西部地区对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的推动力越来越强,表明西部经济的滞后发展已经日趋严重,自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没能减弱和阻止这种势头,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能达成其预定目标。

  4.4.4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对滞后也是经济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现2003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后,2004年和2005年,并没见成效,发展仍然相对缓慢,但从2006年开始,发展迟缓造成的重心南移效果开始变弱,并在2008年首次成为拉动经济重心北移的力量,说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有效性。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若要实现中国经济均衡发展,在东部经济不减速的情况下,第一要务是优先发展西部地区,其次是发展东北地区,最后是发展中部地区。

  5、小结

  本文通过对重心法的贡献度分解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并以此对中国经济重心近30年的迁移过程做了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①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法则(包括简单分解、方差分解和微分分解等)都不适用于经济重心迁移的研究。只有基于夏普里值的分解方法适用于重心迁移研究。夏普里值的计算问题可以用采样方法解决,本文给出了该方法的计算步骤。②本文对中国经济重心近30年的迁移过程进行了划省市、划地区、划阶段的较为系统的贡献度分解,给出了各种情况下的重心推动“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地区。③本文发现第一阶段经济重心西移的原因不是西部省份投资延时效应,也不是广东省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④对于四大经济区,东部是经济重心持续向南移动的引擎地区,说明“东部率先发展”

  战略的效果持续;中部地区整体来说发展也是相对滞后,推动经济重心北移,说明“中部崛起”战略的必要性,在2008年首次拉动经济南移,说明了“中部崛起”战略的有效性;西部地区滞后发展已经日趋严重,推动经济重心持续东移和北移,2000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效果微弱;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对滞后也是经济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现自2006年开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开始发挥作用。⑤要实现中国经济区域均衡高速发展,需要在东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西部地区,其次是发展东北地区,最后是发展中部地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利用重心法分析的是各个省市地区对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推动力和贡献率,虽然能够间接反映出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主要考量的是其相对位置,并不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

  [2]黄建山,冯宗宪.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王欣,吴殿庭,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

  [4]陈志刚,王青,黄贤金,等.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

  [5]王磊,段学军,等.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

  [6]曾鹏,蒋团标,廉超.基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的新疆反边缘化策略研究[J].经济地理,

  [7]慕晓飞,雷磊.东北经济重心演变及区域发展均衡性研究[J].经济地理,

  [8]李景刚,何春阳,等.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

  [9]彭远新,林振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重心偏移分析[J].统计与决策,

  [10]丁焕峰,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对比分析[J].经济地理,

  [11]姜怀宇,徐效坡,李铁立.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分布的空间变动分析[J].经济地理,

  [12]李创新,马耀峰,张佑印,等.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客流与收入时空动态演化与错位——重力模型的实证[J].经济地理,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