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数学学习中心理障碍的特征及矫治对策(2)
时间:2014-01-14 16: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俊 点击次数:
(三)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学习归因,克服不良情绪体验
要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自己可控的因素,避免学生心理中因屡遭失败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往往非常重视每次测验或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因为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的极好机会,所以我常采用面批或评分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或过后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考试中出现问题及时指出来,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并指导改正方法及对策。显然这种归因引导,大大消除了因为考试而引起的焦虑及情绪失衡现象,为师生心理的融洽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重视课堂环境的心理渲染,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上进心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是因为生怕自己的回答错误引起大家的耻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以极大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管正确与否,我都首先表示肯定,并感谢他的回答,对于不完整的回答,我用一些鼓励性的问题来启发他继续思考。例如“你刚才找得很好,再仔细看看,还能找到其他相等的角吗?”“暂时没有找到不要紧,你坐下来再仔细想想,看看其他同学找得对不对?”“你们回答得都很好,还能找到更完整的答案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在教学中,我也尽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设置一种宽松自由、思维活跃、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产生烦闷、悲哀、愤怒或害怕时,适时地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心理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心理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心理、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和谐统一,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