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的文化成就(3)
时间:2014-03-22 11: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晓冰 点击次数:
四、小结
兴隆洼文化历经近千年的发展,在适应其特殊的环境中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文化发展核心圈,产生了一批独特而突出的文化成就,对其后来的文化甚至周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祥.兴隆洼文化与富河文化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6,(2).
〔2〕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7,(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2000,(9);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考古,2004,(7).
〔5〕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辽海文化学刊,1988,(1);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J].文物,1994,(11).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J].辽海文物学刊,1991,(1);辛岩.阜新县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6〕郭治中,包青川,索秀芬.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述要[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3,(7);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J].文物,2002,(1).
〔7〕徐光翼.乌尔吉木伦河流域的三种史前文化[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版)[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8〕巴林右旗博物馆.巴林右旗古日古勒台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1-2).
〔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0〕郭治中.克什克腾旗盆瓦窑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2000,(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2002~2003年的发掘[J].考古,2004,(7).
〔12〕杨虎,刘国祥,邵国田.敖汉旗发现一大型兴隆洼文化环壕聚落[N].中国文物报,1998-7-26.
〔13〕承德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省承德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92,(6).
〔1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上宅考古队.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9,(8).
〔15〕史培军.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降水变化与“波动农牧业”[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9,(3).
〔16〕陈继玲,陈胜前.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2,(2).
〔17〕〔18〕杨虎,刘国祥,邓聪.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十三),2007.
〔19〕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东北文物考古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0〕赵志军.小米起源的研究.赤峰学院学报红山文化研究专辑,2008,(1).
〔21〕滕铭予.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
〔22〕〔23〕陈胜前.燕山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J].考古学报,2011,(1).
〔24〕席永杰,张国强,杨国庆.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八千年前骨笛研究.北方文物,2011,(1).
〔25〕陈继玲,陈胜前.兴隆洼文化筒形罐的纹饰艺术分析.边疆考古研究,2012,(2).
(责任编辑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