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技术转移视角下军民融合企业成长研究

时间:2014-08-11 11:0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葛文杰等 点击次数: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军民一体化战略被各个国家广泛采用。主要从军民技术转移的视角出发,探讨其与中国军民融合企业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针对现阶段中国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转移;军民融合;企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012-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双赢的效果。可见,企业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既是实现强军梦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一、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成长理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大规模生产规律的研究,随后经过不同时代的演绎与变化,先后出现了18世纪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的市场范围和分工程度决定论、19世纪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马歇尔的“黑箱”理论、以及20世纪以后相继出现的新制度学派代表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和钱德勒现代工商企业成长论等。这些理论均为探讨企业的生存及其成长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国外学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方向已经逐渐从决定企业成长的内部因素转向对诸如法律环境、融资环境、产业结构等外部因素的研究,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也在逐步扩大。

  近几年,中国学者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企业文化、社会资源等几个方面。侯卉等以沈阳高新技术企业为例,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管理、融资环境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环境中的最主要因素。姚小涛等将企业成长问题与资源依赖理论、社会关系理论相联系,认为社会关系可以为企业成长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基础。齐平等发现国有企业文化自觉性是企业获得更大更持久的成长动力。刘翠娥等基于员工群体效应的视角,研究得出培育一个企业与员工相互学习、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共同成长价值链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成长。宋英华等则提出了企业家创新观念、人才引进与培养、合理的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方式度以及创新型文化氛围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

  综上所述,研究企业成长机制不仅要考虑技术、管理、规模等内部因素,还须将其与融资环境、法律环境、社会资源等外部因素有效结合起来,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对当前中国军民融合企业的进一步成长提出建设性的思考与建议。

  二、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成长的影响与作用

  1.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其最初于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被提出,会上把国家之间的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统称为技术转移。科达莫将技术转移视为某种能力的转移,认为技术转移应该是对理解和开发所引进技术的能力的一种转移。范小虎等认为技术转移就是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该过程既可发生在不同的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

  技术转移的途径有很多,单从技术角度来考虑,主要有技术许可证、产学研结合、设备和软件购置、信息传播、技术帮助、创办新企业,企业孵化器等等。

  2.军民两用技术转移

  军民两用技术又被称为军商两用技术(military and commercial technology)。所谓两用性,通常是指一门技术既可应用于军事工业领域,也可应用于民用工业领域。因此,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常被看作是一项由军事科研单位开发(或民间开发)的技术转换到民品(或军品)方向的输入与输出的动态活动过程,其中技术本体就是参与两用技术转移的技术资源。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模式主要有直接转移和适应性开发转移两种。直接转移是指技术开发者不需对所转移技术做任何改变,转让现有的技术即可。而适应性开发转移是指技术开发者负责对所转移的技术进行适应新应用环境的开发,然后再转让给技术应用者。这两种转移模式又可依转移单位前后情况分为内部转移和外部转移,其每种转移模式又可根据所转移的具体技术形式(如产品、固定资产、劳动力等)细分为不同的类型。

  3.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对军民融合企业成长的影响分析

  首先,军工企业向军民融合企业的转型为技术转移创造了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存在两种边界:一是法律界定的边界,即以企业的土地、资产、物资等有形资源的边界,该边界一般是不变的;一种是能力边界,即以企业的活动范围为边界,可以随其经营活动的变化而呈伸缩性变化。在倡导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今天,军费支出虽连年增加,但国防投入比例却逐年减少,而现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又十分迅速,军工企业面临的技术不确定性与技术创新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军工企业不得不面临着与民营企业进行有关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其次,军工企业的改革促进了技术转移的发展。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提出,军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日益完善,军工企业组织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大大缩短了军民两用技术之间的差距,在部分民营经济进入军工企业后,军工企业面临着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际需求。而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军工企业需要同科研院所、相关高校和民营企业合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除部分专用技术仍保持分离状态外,大多数技术都可以军民两用,如在民用领域已处于尖端水平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智能传感器等技术,这些技术拥有更新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如果能将其应用到国防领域,不仅可以缩减采购周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企业的成长,而且能降低军用生产成本,缓解当前中国国防经费压力的状况。利用迅速发展起来的民用技术来维持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的生命力,既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又可以保证中国的国防科技,实现双赢效果。

  最后,军工企业组织体系的环境为军民技术转移提供基本保障。组织系统边界外的一切都看作是系统的环境,包括政法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以及国家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为军民技术转移营造了良好的政法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政府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的刺激市场复苏,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兴未艾,这些都为军民两用技术的交流与转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的迅猛发展,国内高校产学研研究基地的相继设立,为军民技术转移营造了良好的科技环境。以上这些均为军民融合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

  三、军民技术转移存在的典型问题

  1.思想观念的僵化

  一方面,中国军工企业过去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财务由国家统收统支,受此影响,企业员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皇帝女儿不愁嫁”、“等、靠、要”、“军老大”等思想严重,习惯了养尊处优般的生活。但这显然已不能适应科技高度发展、市场日益健全的今天。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和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大局观念和开放心态,“融”别人很积极,却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资源可以,分享自己资源就很难。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对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2.军工体制的不统一

  历史的原因,我们在军工企业的管理和体制上照搬了前苏联的模式,军工部门与民用部门各自经营,处于分离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虽然逐渐意识到军民一体化的重要性,并作了相关指示,但是由于缺乏长远的发展策略和规划,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协调策略,其成效并不显著。如目前仍有一些国防科技工业内部,各研究院所与各个企业之间独立作战,缺乏沟通。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彼此适应性差,进而制约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的发展。

  3.技术机密制度尚未完善

  国防科技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武器装备的性能的好坏,关系到军队作战的绩效。因此,其技术的保密性强弱程度也可想而知。尽管军民一体化的理念已提出很多年,各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但由于军工企业担负着“国家利益之上”的重任,军用技术仍然存在着保密时间长,解密工作缓的现象,这无疑放慢了军用技术转民用技术的步调。许多能够民用的军用技术由于进入市场较晚,不但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而且也降低了军用技术先进性的扩散作用。与此同时,许多民用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保密体系,科技保密执法水平高的人才也比较缺乏,当民用技术转军用时,民用竞争对手很容易通过一些手段获取其核心关键技术,致使军工技术泄密。这些因素均成为军民技术双向转移的阻力。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