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7 13:5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岳德虎 点击次数:
此诗首联发言警挺,气韵高扬,一洗末冬之寒怆;次联再进一层,用语明丽清新而又有跳荡之美;三联恰当反衬,借梅花隔年而香,突出冬去春来之意,其对仗工巧灵动自如,既遥承首联,又使尾联之“余兴”有荡气回肠之韵味;全诗清新雅致,气脉疏朗,意蕴贯通,景物描绘生动传神,结尾场景阔大,气魄不凡,巧妙抒发出关陇文人传统的慷慨意气。此外,韩仲宣的“梅间雪似花”(《晦日宴高氏林亭》),徐皓的“苹早犹藏叶,梅残正落花”(《晦日宴高氏林亭》),虞世南的“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侍宴归雁堂》)等等,此中的“梅”不再只是简单的“凌寒”,更具有其更深的思想内涵:一是梅花先春而发,表现一种孤寒高逸的生存意识,因此冰雪枝头的花朵,孕育的是即将蓬勃的生机;二是梅花在风雪中绽放却不与春花争艳,常隐喻为君子的阔达襟怀和乐于隐逸的处世原则;三是梅花岁寒不凋,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象征生命必须经历的各种苦难与锻炼,更象征一个有活力的民族在艰苦环境中的永不放弃的进取精神。
与梅相对的则是寒风与冰雪,张说《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
宫似瑶林匝,庭如月结满。正赓挟纩词,非近温泉暖。
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第三次拜相。首联采用顶针、对比手法,把诗人的无端感慨细腻地抒发出来;次联荡开一层,在看似无望的前景中又看到一点希望,联想张说的宦海浮沉,似乎暗示着“塞翁失马”的寓意;三联意在借景颂圣,但失却鸾凤和鸣的翩跹,多出了一份雪中金瓦红墙的庄严肃穆;尾联回归应制主题,“生搬硬套”的应制惯例(结尾必须表达皇恩浩荡的喜庆气氛)中,蕴含着诗人的黯淡心理(不这样又能如何呢?)。瑞雪本是大自然的恩赐,给人们以无限的希望和遐想,但诗人却笔端陡转,用反手意象(寒风、阴瑁)等使雕梁画栋、金匾红墙中融人了深层的人生感悟,平中见奇,寓意深远。
二、空间设计
余恕诚认为,初唐应制诗“始终敞开着一个阔大的殿堂,在诗人的聚会、吟唱、切磋中,表现出对于更为热烈盛大场面的期待”,正说明在空间设上,初唐应制诗巧妙地将诗人隐秘的内心情绪通过艺术处理,外化为空间观照,不但为读者提供了似曾经历的物象空间,又使得诗歌有了中国传统的含蓄蕴藉之美。
1.风
初唐应制诗中的“风”经过诗人的艺术处理,或迎轻轻拂面,或送花香鸟鸣,或吹片片枫叶,以风的“动”,借助环境的烘托,达到虚实相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的艺术效果,借以表现诗人的感物吟志。如李峤《二月奉教作》:
柳陌莺初啭,梅梁燕始归。和风泛紫若,柔露濯青薇。
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
此诗就是以“动”,借助环境的烘托对风作的一种诠释和理解。首联借景赞风,柳绿梅红,燕飞莺啭,动静结合,透露出春风吹拂下的融融温情;次联采用拟人手法,小处着眼,‘深入一层;三联由远及近,大处落笔,突出气势;末联回归应制主旨,用典自然贴切,抒写春游的欢快之意。暖意洋洋中,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送来翩飞的燕子,春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从李峤的仕宦经历看,深受儒家经世致用的诗教影响,李峤年少得志(20岁擢进士第),多得重用,志得意满,因而诗中处处洋溢温情,符合“治世之音歌以乐”的传统。也正是因为此,给我们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初唐的政治清明和盛世升平。
在“风”的奉和应制诗中,秋风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意象,随个人际遇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如同以“秋”为题,既有“风度荷香来”(长孙无忌一一《五言仪鸾殿早秋侍宴应诏》)的秋高气爽之气,也有“秋风飘素鬢”(杨师道《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的悲秋叹老之情。大体上来说,云作为诗人情感感召的意象,在初唐应制诗中秋风似乎是使秋色看来澄清明净的主要因素。风儿吹起,吹动了寒意,天凉水净,涤净嚣尘,除去燥热暑气。爽朗的秋空中,黄叶满天飞舞,秋云也显得轻飘飘的,天变得好高好远。在飒飒秋风中,诗人的情感也随风飘浮。而在冬诗中,多写烈烈朔风、阴凝而云惨,使人有飙严气肃之感。
2.云
云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意象,轻轻地在风中游走,因着天候或厚或薄,或阴或晴。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由于云的轻、淡、随风吹送、自在舒卷、无忧无虑,常成为文人钦羡的对象。如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1日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公元735年(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首联举目眺望,取景开阔,渭水自萦秦地,黄山旧绕汉宫,富有强烈的时空感;次联回首望春,“柳”、“花”泻出春意,笔力苍穹回环;三联承上发挥,再下一层一一凸显“云”的万千曼妙,在缭绕云雾中,凤阙、春树、人家和宫阙,相互映衬,以“云”的祥瑞凸显帝城的阔大、壮观和昌盛,也充分天子出游实乃是顺天道之举;尾联用雨中云雾缭绕来表现氤氲祥瑞的气氛,“诗中有画”,回归应制题旨。全诗以云作底,构图壮美雄阔,足以传达处于兴盛时期帝都长安的风貌。
初唐其他应制诗中的云,诗人用逐、绕、披、起、卷、敛、泛等字,使云生动形象,摇曳多姿,舒卷悠悠、闲逸孤高,透露露出诗人的向往羡慕之情,“白云自高妙,裴回空山曲”(薛稷《早春鱼亭山》)、“暂若升云雾,还似出嚣尘”(姜皎《奉和圣制龙池篇》)等。通过形象的描摹的生发世事哲理。
3.雨、水
雨是最能透露诗人情感的一种意象,既有历尽坎坷、深沉的雨中客愁,也有试图摆脱红尘纷扰的雨意清凉及深幽禅悟,在细细疏疏的淋漓之中,和着娓娓入耳的天籁之音,似乎能够体会诗人无尽的绵绵情思。如解琬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此诗作于景龙二年(708年),适逢重阳,君臣上菊花寿酒赋诗。解琬出身仕宦,少年得志,识练边事,屡立战功,多得赏识,但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却是诗人的方外体悟:首联大开大合,浓笔重墨,车马萧萧,瑞气端详;次联皲法细腻,禅意迷蒙;三联承上启下,借景生情;四联明确应制旨趣。诗人通过雨中意象的描摹和水在秋风中的萧瑟来抒发自己的应制之情,表面赞颂国运畅旺,盛世太平,第三联似乎不融于整体,而正是这样的“不合拍”,恰恰道出了诗人的微微担忧,多年军旅生活使得诗人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所以这一联就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婉转地进行劝诫,深得“温柔敦厚”之旨。
水作为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滋润着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很容易就表现出诗情画意,带来生机,洗净污浊,给人清新凉爽的感觉。如“三月沧池摇积水,万年青树缀新花”(苏颋《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东郊风物正熏馨,素产凫鷖戏绿汀”(崔日用《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缘堤夏筱萦不散,冒水新荷卷复披”(刘宪《兴庆池侍宴应制》)、“波摇岸影随桡转,风送荷香逐酒来”(武平一《兴庆池侍宴应制》)等等,通过诗人艺术手法的准确运用,使透明光华的水灵动蕴藉,富有人生的理性,辅以不同时空的意象烘托,抒发出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
总体上,初唐应制诗“时空意识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既是直观的有限的立体空间,又是审美感知的无限天地,并且二者常常融合在一起构成有限和无限两种时空的辩证统一”。正是时空的辩证统一,得到了多少文人的情感期待,赋予了多少文人的心声和精神象征,“体现了民族替慧更其丰富成熟的发展;而在此种发展中,正有着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国势强大、社会生活丰富的绚丽灿烂之折光!”许久以来,一直绵延不断,使人从空间的辽阔联想到宇宙时间的无限,从而产生一种深沉的绵延历史感,这便是诗歌时空设计的历史张力,这种张力使得诗歌中情感的积淀,非常容易引起后来者的共鸣,促使中国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能够得以永久的释放。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