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27 13: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治平 点击次数:
【摘要】四川省阆中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佛道文化资源。本文从民俗、文献等多重证据法入手,考证今阆中玉台山舍利塔即隋文帝四年颁诏所建舍利塔。
【关键词】阆中;玉台山;隋;仁寿;舍利塔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14)01-0107-4
四川省阆中市城北玉台山有一石塔,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该塔造型独特,文化内涵复杂,地方史料未有任何记载,对该塔修建年代及身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塔是唐代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分封到阆中做刺史所建的七级浮图,另一种说法认为该塔可能是为埋藏高僧佛骨舍利所建,建修年代不一定在唐代,可能在宋元之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该塔的“轮、螺、伞、盖”特点更多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有可能是明清之物。李家驹先生《阆史索证》认为该塔为东晋佛塔,郑德贵先生《滕王阁石塔探秘》一文承古建专家罗哲文之观点,认为该塔属唐代流行的“花塔”,是滕王元婴所建的景观塔。
近读有关史料,并进行多次实地勘察及地方文脉调研,疑该塔为隋仁寿年间文帝颁诏所建之七宝舍利塔,其主要依据如下。
玉台山石塔阆中地方史志无载,只是清代《保宁府志》中保宁十景之《玉台积翠图》中有其形。核心期刊根据《玉台积翠图》,在今石塔左右两侧还应各有一小塔,整体上构成一个品字型三塔格局,与杭州西湖的三潭、大理崇圣寺三塔布局相似。
据调查,两小塔到上世纪初已毁坏,上世纪中叶修玉台山滕王阁公园时被彻底毁掉,被毁小塔外形形式风格与今仍保留的石塔相似,属同一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石塔。
玉台山石塔塔基为一巨大方形(直径约2.5米)石块。塔身高8.25米,由七级轮盘组成,属佛教文化典型的七级浮图、七宝塔。方形塔基(塔座、平台)、圆柱体的塔身及圆型塔轮是中国和印度共有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但却有着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是上古巴蜀萨满文化和昆仑神话中天地柱观念的体现。塔就是天梯、天地柱的象征。玉台山位于阆中古城之北镇山玄武之位,也位于上古巴人萨满神话通天神山灵山之西北,玉台山本身在道教文化和古萨满神话中就是玉台玄都、阆风玉台之义。《道藏》及《云笈七签》等道教典笈所载道教天庭玉京、玉台玄都、阆风玉台神话都肇源于阆中城北之玉台山。在唐代以后道教神话中,玄都玉台上有七宝骞树,七宝骞树实就是佛教文化中的七宝舍利塔——以塔为石树,后世民间之七宝山多源于七宝树、七宝塔的传说。玄都、玄坛之历史肇源于上古颛顼之玄台,但明确作为道教宫观之标志及名称的创源于隋朝。《隋书》卷二八《百官志》下:“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玄都),各置监、丞”。玉台山石塔从塔之造型之方台圆柱是典型的中国道教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阆中古萨满的产物。阆中是中国道教的祖源地,东汉时张道陵就是将秦汉时流行于阆中的巫教改为五斗米道(天师道)而创立道教的,阆中云台山、玉台山、灵山就是张道陵的道教创教名山,云台山为道教二十四治之一,张鲁也曾居住过云台山,并被曹操封为阆中侯。《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典籍记载张道陵就白日飞升与阆中云台山,至今阆中云台山有张道陵墓。塔身主体的七级轮柱结构是典型的佛教文化,主轮柱位于第三层为上大下小,直径约1米,高约1.4米,是典型的覆钵式造型,为印度公元前250年桑契所建“大率堵波”风格之演变;其余轮柱为多棱柱,顶层为一火焰般石雕塔刹象征凤凰涅槃。轮柱与轮柱之间的雕花螺轮盘,工艺精湛,形式精美,为天下佛塔罕见,看似宋元以来汉藏文化融合的产物,实是阆中古代巴地巴氐巴寅文化中螺母螺祖崇拜的产物,螺纹源于古代巴蜀,秦汉时阆中土著板楯蛮之所以称为寅人,本身就是上古华胥、嫫姆、螺祖文化的分支,与古羌藏文化同源。同时七级佛图的尚“七”观念,是中国古老的北斗崇拜尚七的产物,阆中古巫教五斗米道及后世道教都把七作为最神秘的数字,七所代表的是斗星、斗车、北斗代表的是天极天庭,为众灵魂归宿向往之所,故古人多以七宝塔、七宝楼、七宝山拟作天梯登临之象。板楣蛮人尚五尚七,有七星板楯蛮之称。“五斗米道”实质是板楣蛮五行(五星)之术北斗(七星)崇拜和灵谷(米)崇拜的产物。
玉台山石塔最神秘复杂的在其浮图所体现的佛文化内涵。该塔除雕有莲花、牡丹、狮、鹿、麒麟等吉祥灵兽瑞草外,还有神佛7尊,力士6人,最关键的是第三层上大下小的履体式主轮正中佛龛像所刻佛像非佛祖释迦和一般僧人菩萨天王,乃是一瘦骨清像,云髻高绾,衣着严谨,头戴耳坠的看似如南北朝及隋代的仕女(比丘尼像),这一像从造塔来讲当是塔之主人像。从玉台观历史来讲,地方文献中历来没有寺庵之记载,由于此地为阆中城之风水龙脉地标,城市中轴线之北辰,也不可能由一般僧尼在此建灵骨塔或舍利塔,并从整个塔群的造像规模来讲不是一般财力和普通百姓所能承担的,且此塔恰位于唐代滕王元婴所建之玉台观前,不是一般人能占为己有进行大修佛塔的,史上只有滕王建玉台观之说,而没有滕王造佛塔之说。且李唐王朝以道教为国教,滕王建玉台观修隆苑(后改为阆苑)就是李唐王朝崇尚道教的反映。初盛唐武周及中唐德宗宪宗诸朝虽尚佛,也有造佛塔的可能性,但玉台观石塔所供奉主像非以肥胖为美的唐代风格,史上也没有德宗宪宗诸朝敕旨造塔之记载,倒是该塔的文化内涵与隋代文帝尚佛的文化背景及史实很相似及相关。
汤用彤先生《隋唐佛学史稿》载:“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毁灭佛法,祸及关内及长江上游,后四年(578年)灭齐,而大河南北之寺像悉夷。江南自侯景作乱以叠生变故,陈代佛法亦未有梁时势力之盛,佛教之再张,实赖隋之高祖,盖杨坚之诞生,传言有尼智仙者护持之,故早信佛法。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下诏复兴佛道二教……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即普诏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开始了大兴佛法运动,天下寺庙佛像及舍利诸塔应运而生。根据王邵《舍利感应记》文帝谓群臣日:我兴由佛法,命史臣王劭为尼作传,其潜龙所经四十五州,皆同为大兴国寺,仁寿元年以后,立舍利塔,普及天下。同时“文帝极好瑞应,《历代三宝记》记载,如群鹿来到仁寿宫门,因为之下诏。帝昔在潜龙,得舍利一裹。仁寿元平(601年)令于三十一州立舍利塔藏之。二年又于五十余州立塔。四年又下敕造塔,送舍利往博、绛等三十余州。盖前后共立塔于百余州。分送舍利者,均选名僧。据王劭所记,仁寿元年天下各塔于十月十五日午时安人塔内石函;据安德王雄等记,二年于四月八日午时人函,礼式均极隆重。令总管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废常务七日。因是远近争献舍利。安舍利后,各地均以当时瑞应闻。诸塔中有一在岐州凤泉寺,而舍利塔工尤壮丽。其后唐代诸帝,常迎佛骨,即在凤泉乡之法门寺,未知二者是一否。又法门寺后改名重真,不悉是否有二真身,故得此名。又今在摄山栖霞寺之舍利塔,谓犹是仁寿元年所造之旧基也。”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