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4-07 11: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李彤 点击次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甘肃省各地以草食畜牧业、蔬菜、中药材、苹果、马铃薯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和优势产业增收计划,农业产业化呈快速推进势头,对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村加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产业化发展多点开花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省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确立了“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以产业为平台聚集要素,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金,以增收为目标延伸链条,实行分类指导,优化区域布局,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资源办企业,瞄准市场促转化。
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壮大。截至2014年,甘肃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100多个,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24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0.8%,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年户均增收2376元。产业化组织基本实现优势产业、优势区域全覆盖,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落实惠农强农政策的有效渠道。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目前,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北大核心期刊初步形成马铃薯、草食畜牧业、蔬菜、玉米制种、苹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甘肃省龙头企业2424个,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7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5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72个,县级及以下的重点龙头企业1000多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102个,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677个;全省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70亿元,销售收入657亿元、净利润60多亿元。龙头企业通过IS0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498个,各类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4.92亿元。龙头企业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2万多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3300人,技术推广人员9422人。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有175个,其中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74个;建有专门质检机构的有136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335个。
优势产业区域性布局基本形成。甘肃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步引导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目前已建成一批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生产基地,涌现出了陇东南苹果、肉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河西制种、草食畜牧业等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典型。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3128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产业综合竞争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种业核心基地、高原夏菜基地、中药材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甘肃省农产品加工率达49.5%。马铃薯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玉米制种和中药材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玉米制种产量占全国的43%,当归产量占全国的85%,党参产量占全国60%,黄芪产量占全国50%,板蓝根产量占全国30%,柴胡产量占全国40%。蔬菜、牛羊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依托资源优势、自然禀赋和市场需要,培育形成的特色产业,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竞争力,已成为其产品市场的“晴雨表”。
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甘肃省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00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企业398家,有32个产品获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292个。
产业化经营三大模式
龙头企业+农户。这是甘肃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利益联结模式,它的特点是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一体化生产体系,呈“龙”型组织结构,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户参与到社会化大生产当中,以公司为龙头,以分散的农户生产为基地,利用合同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使农户的生产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如河西制种企业、草产品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就是这种联结方式。这种运行机制一般表现为“订单农业”,这种模式明显增强了农民与企业的谈判能力。企业一般与基地农户签订定点种植、定向收购协议后,提供最低保护价支持。有些企业还为农户引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提供生产资料等,有效地实现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向基地农户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品质。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运行机制。龙头企业负责合作社农产品的营销,为合作社成员提供货款担保的服务。合作社组织成员按企业要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组织生产。合作社为成员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统一开展防疫和病虫害防治,降低了企业和农户的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企业亦有了稳定安全的生产基地,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例如甘肃省定西马铃薯产业,天水、平凉、庆阳苹果产业就采取这种利益联结方式。
专业市场+农户。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在便于集散流通的城乡结合部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通过专业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直接沟通,将农户纳入市场体系,使农户与专业市场之间通过产品这一纽带形成一种相互连接、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组织关系,广泛带动周边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一个专业化区域经济发展带。
产业化发展积极作为
政策引导。2002年以来,甘肃省先后3次专门出台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文件,明确把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定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的原则,从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抓起,扶持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支持产能扩大和技术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2012年甘肃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从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税收优惠、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品销售和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措施,初步形成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保障体制。
行政推动。为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2002年10月,甘肃省成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并在省农牧厅设立办公室,归口管理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日常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各地通过办点示范、现场观摩等措施,起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甘肃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先后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意见建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牵头,发改委、财政、林业、扶贫等部门参加,对全省马铃薯、中药材、苹果、蔬菜和油橄榄等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梳理了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近些年的实践证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产业化经营发展初期,行政推动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