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的生态本性自行揭示之生态本真美。在当代存在论哲学一美学之中,所谓“存在”即是人的本性,也就是“真理%而真理之自行揭示即为美。海德格尔指出:美是一种方式,在其中,真理作为揭示产生了。”而所谓“揭示”即指作为人之本性的“存在”由遮蔽通过解蔽而走向澄明之境。具体地说,即是人的生态本性突破工具理性的束缚得以彰现。
第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之生态存在美。海氏提出著名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标志着他由前期的“世界与大地”争执之“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转变。包含着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的无所束缚、交互融合与自由自在的和谐协调关系,反映了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之美。
第三,自然与人的“间性”关系的生态自然美。生态美学观在自然美的观念上,力主自然与人的“平等共生”的“间性”关系,而不是传统的认识论美学的“人化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有着大量的符合这种“间性”关系的生态自然美的作品。李白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该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抒写了主人公与敬亭山在静谧中的“相看两不厌”的朋友般的情感交流,是一种真正的人与山“平等共生”的自然生态之美。
第四,人的诗意地栖居之生态理想美。海氏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提出人的“诗意地栖居”的重要命题,成为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的生态理想美。所谓“诗意地栖居”是针对工具理性过分发展之“技术地栖居”而言的。其意在人类通过“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从而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
第五,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开始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就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中就包括审美的批判,以席勒的《美育书简》为其代表。当代,在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审美批判之中又加进了生态的维度。这就是逐渐成为“显学”的文学艺术的生态批评,其开创性著作就是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卡逊在书中虚构了一个美国的中部城镇,曾经繁荣兴旺,鲜花盛开,百鸟齐鸣,人畜旺盛。但突然,“一个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到处是死神的幽灵,这就是滥用农药所造成的严重副作用,卡逊的批判开创了当代生态批评的先河。我国当代作家徐刚在长篇报告文学《伐木者,醒来》中以其对大自然的挚爱之情,有力地批判了大森林的滥伐者,成为我国当代生态批评的力作之一。
五
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2500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彻底的深层生态学思想。这一思想,几千年来惠及我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天人合一”是一种十分宏观的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哲学理论,它在我国古代各种理论形态中有着特有的内涵。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侧重于人道,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则侧重于天道,但“和”却是其共同的内涵。恰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和而不同”、“和为贵”,既包括社会人事也包括宇宙万物。这就是我国古代的基本哲学原则,也是一种生态哲学原则。后来儒家不断提出十分有价值的“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生态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更成为人类古代彻底而完备的生态哲学与美学理论的可贵财富。道家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其主要体现为:道法自然”之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理论;道为天下母”之宇宙万物诞育根源理论;“万物齐一”之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关系理论;“天倪”论之生物环链思想;心斋”与“坐忘”之古典生态现象学思想;“至德之世”之古典生态社会理想等。道家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之彰现,集中地反映在德国哲人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等当代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与之的某种契合之中。海氏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明显转变集中反映在他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理论成果之中,这正是他受到中国道家思想较大影响之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海氏不仅在一些论著中直接涉及到老庄的“道”,而且将其思想融入自己的学术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海氏在论述真理之由遮蔽到澄明之敞开时,引用了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的名言。他后来的讲学中论述存在论不同于认识论、存在是对日常此在之超越时,他举了庄子著名的《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有关能否体悟鱼之乐的对话。而在他20世纪50年代后期所写《语言的本质》、《走向语言之途》等论文中更是多处运用道家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海氏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明显地与老子的“域中有四大,人为其一”的理论密切相关。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与此相关,海氏提出这四方游戏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非具时空感的言语所能表达的“寂静之音’。他说:作为世界四重整体的开辟道路者,道说把一切聚集入相互面对之切近中,而且是无声无臭地,就像时间到时,空间空间化那样寂静,就像时间一游戏一空间开展游戏那样寂然无声。我们把这种无声地召唤着的聚集一道说就是作为这种聚集而为世界关系开辟道路一称为寂静之首[daeGelautderStille]。”这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之间的某种契合关系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之生态哲学一美学观就是中西古今文化交流对话的产物,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之一。由此可以充分证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重要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他说明生态美学的提出及其发展必将打破美学领域“欧洲中心”的局面,开辟中西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当然,道家生态智慧作为古典形态的理论,其当代运用还需结合现实进行必要的改造。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第一版。
[2]丨美丨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292、48页。
[3]丨英丨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的母亲》第八十二章,徐波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9页。
[4]转引自徐崇温:《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165页。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69、158、55、44页。
[6]丨日丨今道友信编:《美学的将来》,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版,第261—262页。
[7]丨美丨彻丽尔。格罗费尔蒂.哈罗德。弗罗姆编:《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美国乔治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8]自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一文,鲁枢元主编:《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48、31、1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9月版,第124页。
[11]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页。
[12]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404页。
[1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436—437页。
[14]丨法丨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9月版,第505页。
[15]丨法丨米歇尔。福科:《词与物》,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第503、54页。
[16]丨美丨JB.科利考特:《罗尔斯顿内在价值:一种解构〉《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第25页。
[17]冯沪祥:《人.自然与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532页。
[18]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36—137、49页。
[19]丨德丨马丁·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孙周兴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版,第184186页。
[20]丨德丨海德格尔:诗歌.语言、思想》,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56页。
[21]丨德丨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第198页。
[22]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团结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