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家庭织就了悲剧的大网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苔丝在小说中露面时,家庭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她的父亲是个小贩,懒散而又愚昧虚荣。当他从多嘴的持令安牧师那儿听到有关自己贵族家庭历史的消息后,竟喝醉了酒,出尽了洋相。母亲先是挤奶工,后来洗衣,庸俗浅薄,不谙世事。苔丝共姐弟七人,家庭的沉重一开始就给她的命运笼上了阴影。苔丝一离开学校就帮忙干活赚钱养家,把家务的担子慢慢移到自己年轻的肩上。她为了谋生四处飘荡,从纯瑞背到布蕾谷,从塔布篱到布蕾港,再到棱窟槐,在这为了生活而挣扎的过程中,苔丝先后遭到了被诱奸,被遗弃,被欺凌的悲惨事件,却始终没有用勤劳的手收获到富裕的生活。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小农经济解体了,丧失了生产、生活资料的农民依靠勤劳是不可能摆脱贫困的。贫困一直是苔丝悲剧的推动力,并且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在苔丝的父亲病死,母亲妹弟无处容身的情况下,有钱的亚雷得到了苔丝,因为“他待我(苔丝)母亲,待我的家里人都好”。苔丝在强大的道德、宗教压力下不曾屈服,但面对经济压力,苔丝放弃了自己视同生命的爱情;亚雷利用暴力手段以及伪善的宗教面具,都没有使他得到苔丝,但他利用金钱帮助苔丝家人摆脱了经济困境,却使苔丝屈服了。苔丝的悲剧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腐朽的伦理道德、伪善的宗教以及不公正的法律制度共同作用下的悲剧。
二、亚雷时时伸出罪恶之手
亚雷是自称“撒旦”的,是“那幻化作低等动物诱惑你的家伙(撒旦)”。苔丝到养鸡场做工,他时时寻找时机接近她,尽管苔丝处处回避他,但在这个风月老手面前不堪一击。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从此以后一道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就把我们的女主人公的品行人格跟当初那个离开母亲的大门到以特城来碰运气的姑娘分隔了开来”。这是她心灵上不可愈合的伤口,也是她思想上的一个沉重包袱,社会对她充满歧视,对她以后人生有根本的影响。亚雷残酷地玷污了自然之花,把苔丝推上了悲剧之路。
三、克莱始恋终弃摧毁了她的精神和心灵
克莱在苔丝心中是个天使。他博览群书,相信科学,是个当时社会中理想化的人物。他崇尚自然的生活和品格,他的理想是将来经营自己的农场为人类服务。他能克服中产阶级优越感,和奶场的人们打成一片,像理解朋友一样理解他们,能欣赏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他对苔丝的爱具有初恋的纯洁、炽热与真诚,深深地为苔丝的天真、纯朴所倾倒,在他眼里苔丝达到物质美和精神美的极致,是美好的化身。他说苔丝“真是浑身洋溢着诗意,她就是诗的化身,她过的就是诗的生活——那种生活舞文弄墨的诗
人只能论文发表在纸上写写罢了”。他对苔丝的爱带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是纯洁的柏拉图式的,带有田园牧歌的情调。克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矛盾化性格的体现。他在矛盾面前的选择暴露出他作为资产阶级软弱、自私、冷酷、无情的一面,他的爱情终究比不上苔丝那完全无私的真诚的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克莱也是悲剧角色,他对爱情纯洁美好的追求,虽然对他这个也有过荒唐事的人来说,带有明显的男权意识,但对他这个个体而言,不应该受到过分的指责,他的追求被无情的现实撕破了,他的痛苦不能简单地用阶级的概念去评判,这是人类文化长期发展的结果。仅从个人而言,克莱是受害者。在这点上苔丝是认可的,不然后来不会追赶克莱,也不会有把自己的妹妹交给克莱。但是,正是这个同样是受害者的人,无情地伤害了苔丝,这使得苔丝的遭遇更具有了悲剧特质。
四、苔丝本身的性格造成她的悲剧
正如纯洁的羔羊容易迷途,易被恶狼吞食一样,苔丝的纯洁善良易受社会龌龊虚伪的摧残;她的无私和自我牺牲精神,给邪恶的势力以机会;而她自身追求纯洁和坦诚,也使她与幸福失之交臂。老马死后,任劳任怨的苔丝来到养鸡场,这就为亚雷引诱埋下了隐患。在遭到同伴的嘲讽的情况下,她竟跳上了亚雷的马,她的纯洁,她的心灵不设防使她步入了危险,而在天黑后的树林中,在无其他人的环境中,她没有更深的意识到亚雷这个花花公子的巨大危险。她对亚雷并不是丝毫不了解,但在此时她缺少了更多的防范,这是她纯洁的一面,也不能不说是她的性格中或者说意识上缺少世事的一面。在评述苔丝失身一事时,多数人用被亚雷的“奸诱”一词,正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在她向克莱坦白自己的过去时,同样表现了出来。传统的贞操观念在苔丝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从失身之后永远怀着一种犯罪感,内疚感和自卑感,一遇到这类问题就使她畏缩退让,表现出软弱的面。她一再拒绝克莱的求爱,正是这种心态在折磨她,使她内心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中。在克莱不能原谅她时,她的自卑感更加明显,不断地解释请求,甚至表示愿意做他的奴隶,只要他愿意跟她生活在一起,甚至愿意为了他的利益跟他去死。她的纯洁、自尊,不会使她施展女性的魅力极力软化他,不会大吵大闹、死磨硬缠他,但她的这种自尊的背后是自卑和负罪心理在作怪。在亚雷再次纠缠,家境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虽然她也怀着渺茫的希望等待克莱的宽恕,但她最终在善良本性和牺牲精神的促使下选择了屈服,其实在她内心深处也有传统观念在作祟。她最后的反抗是激烈的,但是促使她复仇的种子仍是亚雷夺去了她的贞节,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可见,她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也有脆弱的一面,难以逃出世俗观念的羁绊。但是,不管是失身时缺少设防之心,对克莱的过分坦诚,还是传统观念对她的束缚,都不能否定她善良的本性。淳朴的苔丝没有想到老马会死在自己的手里,便开始深深的自责,甚至当母亲提出让她去认亲(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和让女儿嫁给阔人的侥幸心理)时,苔丝也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而是怀着挣了钱再给父亲买匹新马的诚实愿望走向了亚雷。对于只读过小学的苔丝,选择为家庭而牺牲自己的认亲行为只是源于她质朴、纯真的心性。正是苔丝这一纯洁的天性,“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从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苔丝的每一次举动都源于她的纯洁天性。可以说,苔丝纯洁的品质在与她的品质处于对立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导致悲剧的产生。因此,苔丝的悲剧是一个纯洁的超越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其悲剧的根源既不是冷酷的命运之神,也不是偏执的性格,而是她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环境。经济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苔丝的悲剧,其他上层建筑如: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都在经济的制约下发挥着作用。因此,社会中的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在特定的阶级集团中形成他们的性格。苔丝本人和与她产生关系的资产阶级人物身上都带有本阶级的印记,这种由社会所决定的性格在苔丝的悲剧中起到了作用。
【参考文献】
[1].哈代.苔丝[M]. 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1993.
[2]杨周翰.欧洲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约翰·玛西.文学的故事[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5]曾庆元.悲剧论[M].华岳文学出版社,1987.
[6]孙立功.哈代的创作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